文章类

世界糖尿病日|糖友吃水果指南:解锁甜蜜“新姿势”

不少糖友听到“水果”俩字,脑袋里瞬间亮起红灯,仿佛吃一口水果,血糖就会像火箭一样“蹭蹭”往上涨。那水灵灵、甜滋滋的诱惑,谁能扛得住呢?难道糖尿病患者就与水果绝缘了吗?

水果里含有碳水化合物,会在进入人体后转化为葡萄糖,让血糖升高。但不同水果“捣乱”的能力不一样,这就用到“血糖生成指数(GI)”这个神奇指标了。GI值高的食物,进入肠道后消化快、吸收好,血糖就像坐了过山车一样飙升;GI值低的食物,在胃肠道停留时间长,消化吸收慢,血糖上升就平稳得多。

草莓、蓝莓、柚子、苹果、梨、桃子等水果,妥妥的低GI值选手。在补充维生素、花青素等有益物质同时,对血糖影响较小,是糖友的最优选择。相比之下,西瓜虽然清甜多汁,可GI值较高,吃多了血糖容易失控。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就被糖友们彻底“拉黑”,掌握正确吃法,还是能偶尔解解馋的。但是果汁、水果罐头、果干蜜饯这是GI顶峰选手,含糖量极高,升血糖速度非常快,就要杜绝啦。

吃水果的时间有讲究。千万不要饭后马上吃,饭后血糖本身就处于上升状态,这时吃水果,就如火上浇油,血糖肯定“爆炸”。两餐之间是吃水果的黄金时间,比如上午10点左右,下午3-4点。这个时候,血糖相对稳定,吃点水果既能补充能量,又不会让血糖大幅波动。

吃多少也是门学问。一般来说,每天可以吃150~250g左右的水果。大概是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或者10颗左右草莓的量。要是吃的水果含糖量较高,那量就得再减减。合理分配,既能享受水果的美味,又不会给血糖带来太大压力。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个小技巧:吃水果前和吃后两小时测测血糖。通过这种方式,就能清楚了解自己对不同水果的血糖反应,以后吃水果就更有把握了。

糖尿病患者并非要和水果划清界限,只要了解水果的“脾气”,掌握正确的吃法,就能在享受甜蜜的同时,控制好血糖。(文/梅罗阳 作者就职于河南省中医院内分泌科)

(编辑/王伟琰 审核/李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