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类

没有明确外伤史的骨折——疲劳性骨折

在日常生活中,提到骨折,多数人脑海中可能会浮现出因车祸、摔倒等强烈外力冲击导致的骨骼断裂场景。然而,有一种较为隐匿的骨折类型——疲劳骨折,却常被人们忽视。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深入了解疲劳骨折。

一、什么是疲劳骨折

疲劳骨折,又称应力性骨折或行军性骨折。正常情况下,健康的骨组织要发生骨折,往往需要巨大暴力。但在骨骼的某些相对纤细部位,或骨结构形态变化大的部位,容易产生应力集中。当这些部位受到较长时间反复、集中的轻微伤力后,首先会发生骨小梁骨折。人体随即启动修复机制,但如果在修复过程中,该部位继续受到外力作用,就会使修复受阻,骨吸收增加。如此反复,最终因骨吸收大于骨修复而导致完全骨折。简单来说,就像一根橡皮筋,反复拉伸,即便每次的力度不大,但次数多了,也会出现断裂。

疲劳骨折好发于身体的承重部位,常见于足部(如第二、三跖骨,足舟骨)、小腿(胫腓骨),此外,肋骨、趾骨等部位也可能发生。易患人群多为足部承重较多的运动员,像篮球、足球、网球运动员,以及田径、体操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等,部队新兵在高强度训练时也容易出现。例如,芭蕾舞演员需要长时间踮脚,足部骨骼承受的压力巨大,久而久之就增加了疲劳骨折的风险。

二、诊断标准

疲劳骨折的诊断不能仅依靠单一方法,而是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来判断。

1.病史询问:医生会详细了解患者的日常活动情况,是否经常进行高强度、重复性的运动或训练,例如长跑运动员、舞蹈从业者、长期行军的士兵等,这类人群由于骨骼长期承受较大压力,患疲劳骨折的可能性较高。

2.临床表现

疼痛:这是疲劳骨折最主要的症状,且疼痛呈现逐渐加重的趋势。在运动或训练过程中,疼痛尤为明显,而在休息后,疼痛会有所缓解。

压痛:在骨折部位进行按压时,会有明显的疼痛感。

肿胀:部分患者在骨折部位会出现轻微肿胀,尤其是在活动后,肿胀可能会更加明显。不过,肿胀程度通常不像因暴力外伤导致的骨折那么严重。

3.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虽然X线是骨折检查中常用的方法,但在疲劳骨折早期,X线片可能无明显异常,因为此时骨折线可能非常细微,难以察觉。随着时间推移,3-4周后可能会看到一横形骨折线,周围伴有骨痂形成。病程长者,骨折周围骨痂增多,骨折线却更为清晰,且骨折端会出现增白、硬化征象。

CT检查:CT能够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的情况,对于一些X线难以发现的细微骨折,CT检查具有优势。它可以呈现骨皮质断裂、骨折线以及骨小梁破坏等情况。

磁共振(MRI)检查MRI是诊断疲劳骨折的金标准。它能够显示早期的骨髓水肿和微小骨折,还能清晰看到骨膜及邻近软组织水肿。在MRI影像中,骨折线在T1加权像上可能表现为低信号,在T2加权像和质子密度加权像上通常表现为高信号。骨折部位周围的骨髓在T2加权像和STIR序列上会呈现高信号水肿区,提示骨组织的损伤和炎症反应。此外,骨折端的骨膜可能出现增生和强化,在MRI上表现为骨膜的低信号增厚和周围的高信号水肿。


一位无明显外伤史的下肢疼痛患者,MRI压脂序列可见胫骨上段低信号骨折线,周围环绕片状骨髓水肿高信号区(红圈),提示疲劳性骨折。

三、治疗和预防

1.治疗方法

保守治疗:大部分疲劳骨折患者通过积极的保守治疗能够取得较好效果。保守治疗主要包括手法复位(如果骨折有移位)、制动及支具石膏固定等。制动和固定的目的是让骨折部位保持稳定,减少活动,为骨折愈合创造良好条件。一般来说,固定时间需要根据骨折部位和愈合情况而定,通常为4-12周不等。在固定期间,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避免患肢负重,同时进行一些适当的肌肉收缩锻炼,以防止肌肉萎缩和深静脉血栓形成。此外还可以进行一些中医理疗,加快病情的恢复。

手术治疗:对于少数保守治疗失败或对运动功能要求较高的患者,可能需要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手术的目的是通过使用钢板、螺钉等器械,将骨折部位准确复位并固定,促进骨折愈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肢体功能。

2.预防措施:了解如何预防疲劳骨折对于易患人群来说非常重要。

合理安排运动和训练:无论是运动员还是普通运动爱好者,都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合理制定运动计划,避免过度训练。运动强度应逐渐增加,给身体足够的时间适应。

注意休息和恢复:在运动或训练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让骨骼和肌肉有机会恢复。避免连续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应适当安排休息间隔。

选择合适的装备:合适的运动装备,如舒适、合脚且具有良好支撑的运动鞋,对于减少骨骼压力、预防疲劳骨折也有帮助。尤其是对于足部承重较多的运动,合适的鞋子能够分散压力,降低骨折风险。

加强肌肉力量训练:强壮的肌肉可以更好地分担骨骼所承受的压力,减少骨骼的损伤风险。通过有针对性的肌肉力量训练,如腿部肌肉的深蹲、提踵练习等,可以增强骨骼的稳定性。

疲劳骨折虽然不像暴力骨折那样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它对身体健康和运动能力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应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避免病情加重。(文/磁共振科 任月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