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月的第三个周一为“世界镇痛日”,今年的主题依然聚焦“免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作为疼痛科医生,我们在临床上经常遇到因“忍痛”延误治疗的患者——有人觉得“腰酸背痛忍忍就好”,有人担心“止痛药会上瘾”,最终小痛拖成慢性顽疾。其实,疼痛不是“小事”,它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科学应对才能守护健康。
第一步:识别疼痛,分清“急性”与“慢性”
疼痛按持续时间可分为急性和慢性,处理方式大不同。
急性疼痛像身体的“警报器”,比如扭伤、术后疼痛、急性肠胃炎痛等,通常持续不超过3个月,及时处理能快速缓解。
慢性疼痛像“故障的警报”,持续3个月以上,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等,不仅影响睡眠和情绪,还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如果你或家人出现“疼痛反复超过1个月”“休息后不缓解”“影响吃饭睡觉”这三种情况,一定要警惕慢性疼痛的可能。
第二步:科学应对,避开三大误区
面对疼痛,很多人会陷入误区:
一是“硬扛”,认为“止痛药伤肝伤肾”“吃了会上瘾”。其实,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非甾体类止痛药(如布洛芬)是安全的,阿片类止痛药虽有成瘾风险,但是只要合理规范的应用,也可以很好地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二是“乱贴膏药”,有些患者皮肤过敏还强行使用,反而加重症状。三是“盲目按摩”,像腰椎间盘突出急性期按摩可能导致神经压迫加重。
正确的做法是:先到正规医院疼痛科就诊,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如X光、CT)明确病因,再制定个性化方案,比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针灸、冲击波)、神经阻滞等。
第三步:日常预防,学会“疼前管理”
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1、长期久坐的上班族,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做“靠墙站”“颈椎米字操”;
2、中老年人注意补钙和维生素D,预防骨质疏松性骨痛;运动爱好者运动前充分热身,避免过度运动损伤。
3、此外,保持良好心态也很关键,焦虑、抑郁会放大疼痛感受,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调节情绪,能有效减轻疼痛体验。
世界镇痛日的意义,不仅是呼吁关注疼痛,更要传递“主动就医、科学止痛”的理念。疼痛不是“忍忍就过去”的小事,它关乎我们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从今天起,别再对疼痛“沉默”,及时就医、科学应对,才能真正享受无痛生活的权利。(文/杨彬 作者就职于河南省中医院疼痛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