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约60%——80%的年轻女性都曾经历过痛经,但很多人觉得“忍忍就过去了”或者“生了孩子就好了”。实际上,痛经是身体发出的警报——在中医看来,它背后隐藏着气血失衡、脏腑失调的信号。
中医通过辨证分型,从根源调理体质。无论你是经前小腹胀如气球,还是经期冷痛如坠冰窟,或是经后虚得直不起腰,中医都能找到应对之策。
中医五型辩宫法
气滞血淤型:因情绪不好、爱生气或者心情郁闷,导致身体里的气血运行不畅,经血滞于胞中作痛。
表现:小肚子胀痛,按着更疼,月经颜色发暗、有血块,乳房和肋骨附近也会胀痛。
寒凝血瘀型:经期或经前吃了太多生冷食物,或者身体阳气不足,导致子宫受寒,血液凝滞。
表现:肚子冷痛,热敷后会好一些,经血颜色偏暗。
气血虚弱型:因身体虚弱、气血不足,月经期间失血过多。
表现:小肚子隐隐作痛,月经颜色淡、量少。
肝肾亏虚型:长期熬夜、劳累过度,导致肝血和肾精不足,子宫得不到足够的滋养。
表现:腰膝酸软,小肚子空痛。
湿热瘀阻型:平时爱吃辛辣食物,导致体内湿热积聚,影响气血运行。
表现:肚子灼热胀痛,月经颜色暗红、质稠,平时白带多且黄。
中医五法护宫诀
外治自我敷脐疗法:神阙为冲任经气汇聚之地,且渗透力强,敷脐疗法可达到调理冲任气血以止痛的目的,用当归,川芎,吴茱萸等研为细末,加白酒或凡士林调为膏糊状,于经前3天敷肚脐,经至改敷关元穴,可疏通经络,驱寒止痛。
医师银针疏通经络:月经前7-14天,开始针刺疗程,2-3日一次,常选用合谷、三阴交、血海、关元、太冲、足三里等,需专业针灸医师操作,经期量多者禁忌。
艾灸温经散热祛痛:一般在月经期前3-5天开始艾灸,常选用三阴交穴,足三里穴,气海穴,关元穴等。每个穴位灸15-20分钟,每日1次,4天为1疗程,通过持续发热达到艾灸的效果,适用于各型痛经。
中药足浴强身健体:足浴时需水位浸泡过三阴交穴,亦可搭配艾叶、中药足浴包,泡至身体微微出汗即可。
心身同调平衡阴阳:情志调养在治疗痛经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医认为,情绪波动如焦虑、抑郁等会导致肝气郁滞,进而影响气血运行,加重痛经症状。因此,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是缓解痛经的关键。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冥想的方式进行心理疏导;通过与亲朋好友的交流调节负面情绪;通过规律的作息及适当的运动来稳定情绪,从而达到缓解痛经、提升生活质量的目的。(文/乔山幸 作者就职于河南省中医院妇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