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消化科医生,经常有一些亲戚朋友拿着彩超或者CT报告,询问我:胆囊结石是什么?有哪些治疗方法?一定要手术切除胆囊?生活中有哪些注意事项?特整理此文。
胆囊结石,顾名思义,就是胆囊里长了“石头”。这些“石头”是由胆汁中的胆固醇、胆色素等成分沉淀、聚集而成。轻者可致胆囊区疼痛、发热、寒战,严重者可引起梗阻性黄疸、胆源性胰腺炎等并发症。目前,西医治疗以手术切除胆囊为主,而中医则注重调理体质、溶石排石。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优势互补,既能缓解症状、控制病情,又能减少复发风险,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治疗方案。
一、西医视角:胆囊结石的诊断与治疗
1.如何发现胆囊结石?
B超检查:首选方法,无创、便捷,能清晰显示结石大小、数量及胆囊情况。
CT或MRI:适用于复杂病例,如怀疑胆管结石或并发症。
血液检查:判断是否合并感染(白细胞升高)或肝功能异常(胆红素、转氨酶升高)。
2.西医治疗
(1)观察等待(适用于无症状结石)
如果结石小且无症状,可暂不处理,定期复查。但需警惕:结石可能逐渐增大或引发急性胆囊炎。
(2)手术治疗(主流方法)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是症状性胆囊结石的首选治疗方式。
保胆取石术(仅适用于少数患者,复发率高,目前争议较大)。
(3)药物溶石(适用于特定人群)
熊去氧胆酸(UDCA):可溶解胆固醇结石,但疗程长(6~24个月),停药后易复发。
仅适用于:①结石较小(通常<1cm)且为纯胆固醇结石;②患者不适合手术。
(4)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
适用于单发、较小的胆固醇结石,但需配合药物溶石,且复发率高。
二、中医视角:胆囊结石的病因与调理
中医将胆囊结石归为“胆胀”“胁痛”范畴,认为其病机与肝胆湿热、气滞血瘀、脾虚湿阻有关。治疗上强调疏肝利胆、清热化湿、活血通络。
1.中医辨证分型与治疗
①肝胆湿热证:
临床表现:右上腹疼痛、口苦、尿黄、舌红苔黄腻;治法:清热利湿、疏肝利胆;常用方剂:茵陈蒿汤、大柴胡汤;
②肝郁气滞证:
临床表现:胀痛、情绪不畅、嗳气、舌淡红苔薄白;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常用方剂:柴胡疏肝散、四逆散;
③瘀血阻滞证:
临床表现:刺痛、固定不移、舌暗紫或有瘀斑;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常用方剂: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
④脾虚湿盛证:
临床表现:隐痛、食欲差、大便稀溏、舌淡胖有齿痕;治法:健脾化湿、利胆排石;常用方剂:参苓白术散合茵陈五苓散。
2.中医特色疗法
中药排石:如金钱草、鸡内金、郁金、海金沙等具有利胆排石作用,可促进小结石排出。
针灸疗法:取胆俞、阳陵泉、足三里、太冲等穴位,缓解疼痛、促进胆汁排泄。
耳穴压豆:刺激耳部胆、肝、交感等反射区,调节肝胆功能。
三、中西医结合:如何优化治疗方案?
1.急性发作期:西医为主,中医辅助
西医:抗感染、解痉止痛(如抗生素+654-2),必要时手术。
中医:配合清热解毒、通腑泻下(如大柴胡汤加减),促进炎症消退。
2.稳定期:中医调理,减少复发
术后调理:胆囊切除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消化不良、腹泻,可用健脾和胃中药(如香砂六君子汤)调理。
药物溶石+中药利胆:对于不适合手术的患者,可联用熊去氧胆酸+利胆排石中药,提高溶石效果。
3.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低脂、高纤维,避免油腻、辛辣、酒精。
运动:适度锻炼,避免久坐,促进胆汁排泄。
情绪管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肝气郁结。
四、关键问题解答
1.胆囊结石一定要手术吗?
无症状:可观察,但需定期复查。
有症状(反复疼痛、胆囊炎):建议手术,尤其是结石>2cm或胆囊壁增厚者。
2.中医能彻底溶解结石吗?
中医对小结石(<0.5cm)可能有效,但大结石很难完全溶解,需结合西医手段。
3.切除胆囊后,还能用中医调理吗?
可以!中医能帮助改善术后消化功能,减少脂肪泻、腹胀等问题。
五、总结
1.胆囊结石的治疗并非“一刀切”,中西医结合能发挥各自优势:
西医:快速解决急性问题,手术根治率高。
中医:调理体质,减少复发,改善术后不适。
2.最佳策略:
早发现:定期体检,尤其是高危人群。
个性化治疗:根据结石大小、症状、体质选择合适方案。
长期管理:调整饮食、运动、情绪,预防复发。
如果发现胆囊结石,建议尽早就医,由医生评估后制定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守护您的肝胆健康!(文/梁志涛 作者就职于河南省中医院肝胆脾胃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