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类

脂肪肝“作妖”,你的身体正在经历哪些不为人知的危机?

在体检报告上,“脂肪肝”三个字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它如同一个隐匿的“健康杀手”,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我们的身体。据2024年发布的《代谢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显示,我国普通成人脂肪肝患病率接近20%,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人对脂肪肝的危害认识不足,总认为它只是一种亚健康状态,无需大惊小怪。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脂肪肝“作妖”时,我们的身体正在经历哪些不为人知的危机?又该如何运用中医药防治这一疾病呢?

一、脂肪肝“作妖”,身体危机四伏

(一)肝脏的“沉默反抗”

脂肪肝初期,肝脏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就像一个“沉默的杀手”。但随着病情的发展,肝脏会逐渐“反抗”。肝脏内脂肪堆积过多,会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进而引发肝脏炎症。如果不及时干预,炎症会持续存在,导致肝脏纤维化,最终可能发展为肝硬化。据统计,约70%的肝硬化存在癌变风险,是明确的癌前状态。

(二)代谢系统的“全面紊乱”

肝脏是人体核心代谢工厂,一旦被脂肪侵占,糖脂代谢将陷入混乱:

血糖失控:脂肪肝患者常伴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工作效率降低),血糖升高,大大增加糖尿病风险。高血糖又损害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埋下心脑血管病隐患。

血脂异常:肝脏处理脂肪能力下降,导致甘油三酯和“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显著升高,进一步推动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血压波动:代谢紊乱与血管损伤相互作用,常诱发或加重高血压。

研究显示,近半数脂肪肝患者同时存在腹型肥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问题,这些异常与脂肪肝相互推波助澜,形成恶性循环。

(三)免疫功能的“悄然失守”

蛋白工厂停工:脂肪肝削弱肝脏合成白蛋白能力。白蛋白是维持免疫屏障、运输营养的关键物质。其水平低下可导致食欲减退、极度疲乏,免疫力严重滑坡,感染风险陡增。

免疫哨兵失灵: 肝脏富含库普弗细胞等免疫卫士,负责清除病原体及异常细胞。脂肪浸润损害其功能,导致免疫监视能力下降,无法及时识别清除癌变细胞,癌症风险骤增。

(四)多器官的“连带损伤”

脂肪肝的危害绝非仅限于肝脏:

胆囊遭殃:脂肪肝影响胆汁正常分泌排泄,易诱发胆汁淤积、胆囊炎和胆结石。

肾脏受累:代谢紊乱可牵连肾脏,导致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出现蛋白尿等异常。

神经血管受损:肝脏合成的磷脂和脂蛋白减少,长期将损害神经与血管功能,表现为记忆力衰退、动脉硬化加速。

癌变风险剧增: 研究证实,脂肪肝患者发生肝硬化、肝癌的风险是健康人群的150倍。

二、中医药防治脂肪肝的独特优势

(一)中医理论对脂肪肝的认识

在中医理论中,脂肪肝的形成与“肝气郁结”“痰湿内阻”“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负责调节人体的气血和情绪。当肝气不畅时,可能导致气滞血瘀,进而影响脂肪的正常代谢,导致脂肪肝的发生。同时,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如果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失常,就会导致水湿内停,聚而成痰,痰湿阻滞经络,也会影响脂肪的代谢,从而引发脂肪肝。

(二)中药调理:辨证施治,标本兼治

中医治疗脂肪肝强调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型选用不同的方剂。

痰湿内阻型(多见肥胖者):症见腹部胀满、口黏、苔白腻。治宜化痰祛湿。代表方剂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现代研究证实其能有效调节血脂,改善肝脏脂肪变性。

肝郁气滞型(多伴情绪问题):症见胁肋胀痛、抑郁或易怒、喜叹气。治宜疏肝理气。代表方剂柴胡疏肝散(柴胡、香附、川芎、陈皮、枳壳、芍药、甘草),研究表明其能调节肝脏脂代谢,减轻炎症。

血瘀型(病程较长):症见面色晦暗、胁肋刺痛、舌紫暗或有瘀斑。治宜活血化瘀。代表方剂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柴胡、地黄、枳壳、桔梗、甘草),实验显示其可改善肝脏微循环,促进肝细胞修复再生。

(三)针灸疗法:刺激经络,调节脏腑功能

针灸是中医治疗脂肪肝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如肝俞、足三里、太冲等,可以调节肝脾功能,改善脂质代谢。肝俞穴是肝脏的背俞穴,具有疏肝利胆、养血明目的作用;足三里穴是胃经的下合穴,能健脾和胃、扶正培元;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可疏肝理气、平肝潜阳。

实证研究表明,针灸能降低肝脏脂肪沉积,改善肝功能。针灸可配合电针或艾灸增强效果,每周治疗2-3次,需由专业医师操作,且需长期坚持。

(四)饮食与运动:生活方式的中医智慧

中医强调“药食同源”,饮食调理在脂肪肝的防治中起着重要作用。患者应遵循“低脂、低糖、高纤维”的饮食原则,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瘦肉、豆制品等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食物,少吃肥肉、奶油、油炸食品、甜点等高脂、高糖食物。同时,可根据患者的体质和证型,选用一些具有健脾化湿、疏肝理气作用的食疗方,如荷叶粥、茯苓饼等。

运动也是防治脂肪肝的重要手段。中医传统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等,可疏通气机,增强身体代谢。患者应每周练习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以微汗为度。运动需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加重肝脏负担,合并心血管疾病者应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五)情志调节:疏解压力,守护肝脏健康

肝主疏泄,情志不畅易加重病情。中医认为,长期的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会导致肝气郁结,影响肝脏的疏泄功能,从而加重脂肪肝的病情。因此,患者应通过冥想、五音疗法(如听角调音乐)等方式疏解压力,保持心情愉悦。必要时可配合逍遥散等疏肝解郁方剂,但需排除器质性疾病因素。

三、综合防治,守护肝脏健康

战胜脂肪肝是一场需要多方合力的持久战:

定期监测:务必定期复查肝功能、肝脏超声,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生活方式基石:严格戒烟限酒,保证充足规律睡眠,避免熬夜伤肝。

警惕危险信号:如出现皮肤巩膜黄染(黄疸)、腹胀(腹水)等,务必立即就医,排除肝硬化等严重病变。

坚持中西医结合:在医生指导下,科学结合药物治疗(西药/中药)、生活方式调整(饮食、运动、情志)及中医特色疗法(针灸等)。

脂肪肝虽高发,却是一种可防可控可逆转的疾病。正视其危害,积极运用中医药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智慧,从日常点滴入手:管住嘴、迈开腿、放宽心、巧用中医,我们完全有能力扼制这个隐匿杀手的攻势,守护好珍贵的肝脏健康。(文/李波 作者就职于河南省中医院肝胆脾胃病科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