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类

秋日养生,暖胃为先:别让您的脾胃在秋季“着凉”

秋风送爽,酷暑渐消,我们终于告别了湿热的夏季。然而,这份凉爽也带来了新的健康挑战。中医讲究“天人相应”,秋季的“燥”与“凉”若调理不当,最容易损伤我们身体里娇嫩的脾胃。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您的脾胃,可能比您更早感知到这份寒意。

为什么秋季脾胃容易“着凉”?

中医认为,脾胃属于“土”,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它就像一个家里的“灶台”,喜欢温暖、讨厌寒湿。秋季脾胃之所以常出现 “着凉” 不适,主要源于以下三方面因素:

1. 外寒侵袭: 秋季昼夜温差大,早晚凉意明显。若不及时增添衣物,腹部很容易受凉。寒邪直中脾胃,会导致其功能失调,就像往温暖的灶台里泼了一盆冷水。

2. 内寒滋生: 很多人习惯了夏季的冷饮、冰西瓜、凉菜。到了秋天,若仍不节制,这些生冷寒凉的食物会直接消耗脾胃的阳气(温暖的能量),导致“内生寒湿”,使脾胃运化能力下降。

3. 秋燥伤阴: 秋季主“燥”,燥邪容易耗伤人体的津液。脾胃的阴液不足,就像锅里的水少了,食物难以被很好地“腐熟”,同样会引起消化不良、口干、便秘等问题。

脾胃受寒,身体会发出哪些求救信号呢?

当脾胃遭受寒湿侵袭,功能受损时,身体会通过一系列明显表现发出 “求救信号”,及时察觉这些信号,才能尽早调理、避免不适加重,具体可从以下 4 个方面判断:

1. 消化不良, 吃点东西就感觉肚子胀,不消化。

2. 大便异常,容易腹泻,大便稀溏(不成形),腹痛喜暖, 肚子隐隐作痛,用热水袋捂一下或喝点热水疼痛会明显缓解。

3. 食欲不振, 没有胃口,看到食物也提不起兴趣。

4. 舌苔白腻, 观察舌头,会发现舌苔又白又厚,这是寒湿内停的典型表现。

如何温暖脾胃,安然度秋?

记住这几点!养护秋季脾胃,核心在于 “暖” 和 “润”。

一、 饮食调养:告别生冷,多食温润

1. 多吃暖胃食物

早餐喝一碗小米红枣粥或南瓜粥,能温养胃气。平时做菜可以适量加入生姜、胡椒等温中散寒的调料。

2. 巧用养生食材

山药: 平补脾胃,既能补气又能养阴,蒸食、煮粥皆宜,是秋季健脾益胃的“神仙食材”。

茯苓: 健脾祛湿,可与粥同煮,改善脾虚湿盛引起的腹胀、便溏。

白扁豆: 温和化湿,健脾止泻。

水果加热吃: 像梨、苹果这类偏凉性的水果,可以蒸熟或煮熟了吃,既能润燥,又避免了寒凉伤胃。

二、简易药膳推荐:

1. 胡椒猪肚汤

功效:猪肚“以形补形”,健脾胃;胡椒性热,温中散寒的力量很强,能有效驱除脾胃寒气。

做法:将猪肚清洗干净,放入适量白胡椒粒(用刀拍碎更出味),一起慢火煲煮至猪肚软烂。喝汤吃肚,全身都会暖起来。

适合:脾胃虚寒,经常脘腹冷痛、食欲不振、手脚冰凉者。

2. 百合银耳莲子羹

功效:银耳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百合清心安神;莲子补脾止泻。这道羹能润燥补水,滋润全身,且性质平和。

做法:银耳泡发后撕成小朵,与莲子、百合一同放入锅中,加水慢炖至粘稠,可加入适量冰糖或枸杞。

适合:秋燥引起的口干、皮肤干燥、心烦失眠,以及因阴液不足导致的便秘。

3. 蜂蜜蒸藕

功效:生藕性寒,但煮熟后由寒变温,能健脾开胃、益血补心;蜂蜜补中润燥。

做法:将莲藕洗净去皮,切厚片,上锅蒸熟,出锅后淋上适量蜂蜜即可。

适合:脾胃虚弱又有干燥症状的人,既能补脾又不伤阴。

三、 日常代茶饮:简便的暖胃小妙招

1. 丁香姜茶

功效:丁香被称为“健胃剂”,有极强的温中降逆、补肾助阳作用,对胃寒引起的呃逆、呕吐、腹痛有奇效。

做法:取公丁香2-3粒,生姜2片,用沸水冲泡,焖5分钟后饮用。

注意:丁香性温,有热证者不宜。

2. 生姜红糖水

功效:生姜辛温散寒,红糖甘温补中,两者结合能迅速驱散脾胃寒气,温暖中焦。

做法:去生姜2-3片,红糖少许,用沸水冲泡或略煎煮即可饮用。

注意:如果感觉不慎受凉,有点胃部不适或怕冷,可以马上煮一杯简单的生姜红糖水。

3. 陈皮姜枣茶

功效:生姜散寒,红枣补血健脾,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这个组合补而不滞,在散寒的同时促进脾胃运化。

做法:生姜3-5片,红枣5颗(掰开),陈皮一小瓣(约1/3个),一同放入杯中,沸

水冲泡代茶饮。

结语:

秋天是收获和积蓄能量的季节。呵护好脾胃,就是为身体打下了坚实的根基,为迎接寒冬做好准备。记住,脾胃暖,则全身安。从这个秋天开始,用心关爱您的脾胃,别让它“着凉”了!(文/史宏妍 作者就职于河南省中医院药学部药检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