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不少人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跑步时脚踝突然刺痛,下蹲时脚踝像被“卡住”,甚至走路久了也会隐隐作痛。若这些症状反复出现,别误以为是“小扭伤没恢复”,可能是患上了踝关节撞击综合征。这种常见的运动损伤,若忽视可能逐渐影响行走和运动能力,今天就带大家全面了解它。
一、什么是踝关节撞击综合征?
简单来说,它是踝关节周围软组织或骨相互撞击、挤压所致造成的疼痛状态。主要表现在踝关节慢性疼痛,过度活动时疼痛加剧。其病因主要是反复的微创伤所致的软骨损伤,引起韧带、滑膜炎性增生和骨赘形成,关节活动时增生的滑膜嵌入骨赘中而引起的挤压疼痛。分为骨性撞击和软组织撞击两类。骨性撞击综合症一般是指距骨和胫骨骨赘之间的撞击;软组织撞击为关节囊、滑膜、韧带增生、肥厚或瘢痕组织增生所致。
常见人群集中在两类:一是运动爱好者(如篮球、足球、跑步者),频繁的跳跃、扭转、踮脚动作易导致组织反复损伤;二是长期劳损人群(如久站、常穿高跟鞋者),踝关节长期承受额外压力,逐渐引发问题。
二、分清楚:6种常见类型,疼痛位置各不同
根据撞击发生的位置,临床最常见的有6类,症状表现有明显区别,可帮助初步判断:
-前外侧撞击:最普遍的类型,多因“崴脚”(踝关节内翻损伤)后未完全恢复,或频繁踮脚、跑步导致。疼痛集中在脚踝外侧前方,做“勾脚”“下蹲”动作时加重,按压外侧脚踝会有明显痛感。
-前内侧撞击:长期穿窄鞋挤压脚踝内侧。疼痛在脚踝内侧前方,穿紧鞋、走路时脚踝向内转动(如走斜坡)时痛感更明显。
-后外侧撞击:相对少见,多因长期踮脚(如穿高跟鞋、踩油门)或脚踝过度向后勾,导致后方组织被挤压。疼痛在脚踝外侧后方,踮脚、踮脚走路时会有刺痛感,部分人转动脚踝时能听到“咯吱”的摩擦声。
-前踝撞击:又称足球踝,通常为骨性撞击,由于经常性背屈导致胫骨远端关节面与金咕咕颈部上缘骨赘反复撞击, 有时滑膜骨软骨瘤病的游离体积聚在关节囊前部也会导致前撞击综合征。
-后踝撞击:骨性撞击多见,例如距骨后三角骨损伤,距骨或跟骨后突过度增生。软组织撞击表现为后胫腓韧带下部分、横韧带、后踝间韧带的撕裂或肥厚增生。
-后内踝撞击:影像学表现为距骨胫骨间肌腱及趾长屈肌腱水肿、增厚,内踝及距骨后内侧骨赘形成。
MRI 能清晰呈现踝关节内的细微结构变化,为诊断提供直观依据。在影像中,医生可观察到受损部位的软组织水肿、滑膜增厚、韧带撕裂等炎症表现;若存在骨赘形成,MRI 能精准显示其大小、位置及对周围组织的压迫情况。与 X 线、CT 相比,MRI 对软组织的分辨力更高,可早期发现韧带、软骨等细微损伤,为及时治疗争取时间。
三、若脚踝出现以下3个典型症状,且持续超过2周未缓解,建议及时就医检查
1.“特定动作痛”反复出现:不是全天痛,而是做特定动作(如踮脚、下蹲、转动脚踝)时突然刺痛或胀痛,休息后缓解,但下次做同样动作又会复发。
2.脚踝活动“受限”:明显感觉脚踝能抬、能勾的幅度变小,比如以前能轻松蹲到底,现在蹲到一半就因疼痛卡住;或踮脚时脚踝没法完全发力。
3.肿胀+弹响:部分人脚踝会有轻微肿胀,摸起来比另一侧略肿;转动脚踝时可能伴随“咯吱”“咔嗒”的弹响,弹响时可能伴随短暂刺痛。
四、科学处理:先保守,后手术,不盲目硬撑
踝关节撞击综合征的治疗遵循“先保守、后手术”的原则,轻度和早期患者通过规范保守治疗,多数能明显缓解;严重或保守无效时,微创手术也能有效解决问题。
1.保守治疗(适用于轻度、早期患者,需坚持2-4周)
-休息+减少负担:避免跑步、跳跃、久站,暂时停掉篮球、足球等剧烈运动;穿宽松、有支撑性的鞋子(如运动鞋),少穿高跟鞋或平底鞋,减少踝关节压力。
-冰敷缓解疼痛:疼痛发作时,用冰袋裹上毛巾敷在疼痛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能减轻炎症和痛感(注意不要直接用冰块贴皮肤,避免冻伤)。
-康复锻炼强稳定性:在医生或康复师指导下,做简单的脚踝训练,比如“弹力带抗阻勾脚”(坐在椅子上,用弹力带套在脚掌,缓慢勾脚再放松)、“脚踝拉伸”(站立时脚掌踩在台阶边缘,缓慢向下压脚跟,拉伸小腿和脚踝),增强脚踝周围肌肉力量,减少再次损伤风险。
-药物辅助:若疼痛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短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解炎症和疼痛,但不建议长期自行服用。
2.手术治疗(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症状严重者)
若保守治疗2-3个月后,疼痛仍影响正常行走或运动,可考虑关节镜微创手术。这种手术伤口小(仅几毫米),通过内镜清理被挤压的增生组织、修复受损结构,术后恢复较快,多数人1-2个月可逐渐恢复日常活动,3-6个月能慢慢回归喜欢的运动。
五、预防关键:保护脚踝,从日常做起
-运动前做好热身,重点活动脚踝(如转动脚踝、踮脚练习),避免突然剧烈运动;
-运动时穿合适的鞋子(如篮球鞋、跑鞋),给脚踝足够支撑,避免穿不合脚的鞋运动;
-若曾崴过脚,恢复期间避免过早剧烈运动,可佩戴护踝保护,防止反复损伤;
-长期久站或穿高跟鞋者,每天睡前可温水泡脚,适当拉伸脚踝和小腿肌肉,减轻劳损。
当然,当出现踝关节反复疼痛、活动受限(尤其是背伸或跖屈时疼痛加重)、局部肿胀等症状时,应及时进行MRI 检查,它正是“精准雷达”,通过磁共振图像做出明确诊断,才能更快摆脱病痛,重返正常生活与运动赛场!(文/张萍 河南省中医院磁共振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