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类

慢性咳嗽惹人扰,中医中药有妙招

立秋之后,天气转凉,咳嗽患者越来越多,一部分人咳嗽就像一阵风,几天之内症状消失,也有一部分人咳嗽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影响生活,造成困扰。临床上通常将以咳嗽为唯一症状或主要症状,时间超过8周,胸部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者称为慢性咳嗽。

西医研究表明咳嗽变异性哮喘、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变异性咳嗽、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等均可以引起长期慢性咳嗽。某些非疾病因素如心理因素和药物因素,也可能引起慢性咳嗽.但西医治疗慢性咳嗽具有副作用大,容易反复的特点。对于慢性咳嗽,中医治疗有独特的优势,强调个体化治疗,注重整体调理,结合患者病情、病机 、体质等各方面因素,将辨证施治与内外同治有机的结合,能够标本兼治,充分发挥中医治疗慢性咳嗽的优势。《黄帝内经·素问·咳论篇》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诸病源候论》有“久咳者,是连滞岁月,经久不瘥也。”之说。认为慢性咳嗽的发生是由于新发病失治误治、调养失当而来,也有新感诱发伏痰宿饮者。互为诱因,恶性循环,常导致咳嗽病情迁延,缠绵难愈。

中药内服是关键

中医认为肺气宣肃不利、肺气上逆始终是咳嗽的核心病机。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于肺,咳嗽虽然是肺的疾病,但是其他的脏腑病变都会引起咳嗽。咳嗽不是孤立存在的病症,而是全身阴阳、气血、脏腑功能失调在肺部的具体表现,特别是慢性咳嗽。中医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外感咳嗽包括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等证型;内伤咳嗽包括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虚等证型。在中药治疗上根据各证型辨证论治,可给予止嗽散、桑菊饮、桑杏汤、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清金化痰汤、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沙参麦冬汤等。中成药可在医师指导下根据证型选用小青龙颗粒、苏黄止咳胶囊、鲜竹沥、肺力咳、枇杷露等。

中医外治发挥独特优势

中医脏象理论有诸内必见于外,故施治于外之说。穴位敷贴是慢性咳嗽防治的常用方法之一。中药穴位贴敷于背部腧穴,通过“肺朝百脉”和经络的“行气血营阴阳”作用于全身而发挥效能,能够有效的治疗及预防慢性咳嗽。穴位选择多为督脉的大椎穴和背俞穴为主,同时辨病辨证选取其它配穴。临床常用穴位为:天突、膻中、肺俞、定喘、风门、脾俞等。根据病情可辨证使用疏风宣肺、止咳化痰药敷贴胸背部腧穴,中医定向透药背腧穴乃五脏六腑之精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调节脏腑功能之要穴。多选择肺腧穴、膈腧穴等背腧穴进行中医定向透药,可促使药物与经络同时发挥作用,即药物的皮肤吸收和经络的局部刺激发挥其整体药理效应。针灸疗法: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针灸治疗咳嗽疗效显著,通过针刺穴位,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止咳化痰。根据患者病情及证型,可选择主穴:肺俞、定喘、列缺、太渊、合谷,配以表里配穴、循经取穴等。推拿按摩:推拿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减轻咳嗽带来的不适,基础穴位:肺俞、膻中、天突。痰多者,加丰隆、脾俞;胸闷者,加内关、膻中;外感风寒者,加合谷、外关;外感风热者,加大椎、尺泽;外感燥热者,加孔最、照海、合谷;肝火犯肺者,加太冲、肝俞、经渠。艾灸:艾灸具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瘀散结、防病保健等作用,艾灸辅助治疗慢性咳嗽,能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提高机体抵抗力。明代《医学入门》上说:“凡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可以补充阳气、提高机体免疫力,对于风寒咳嗽效果显著。刮痧、拔罐、砭石疗法:用刮痧油涂擦后背膀胱经、督脉,用刮痧板反复刮、擦,以微现红瘀为度,可配合大杼、肺俞、定喘、风门、脾俞等部位拔罐、砭石治疗。可起到祛风散寒,清热祛湿,化痰宣肺止咳、活血化瘀、疏通脏腑之气,对感受外邪及痰湿内停的咳嗽效果显著。耳穴压豆:耳穴压豆是使用贴有材料的胶布对准穴位贴压,刺激耳廓穴位或反应点,通过经络传导,而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对于咳嗽患者可以辨证论治,选择贴压肺、咽喉、气管、肾上腺等穴位宣肺平喘、祛痰止咳。

慢性咳嗽的防护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慢性咳嗽之所以迁延不愈,往往是正虚邪恋的结果。但是重点在于增强自身体质。中医更加注重的是“不治已病治未病”,强调未病先防。因此慢性咳嗽的防护需要格外重视,天气变化、冷热交替常为慢性咳嗽发作的重要原因和诱因,因此要注意保暖,避免风寒的侵袭,尤其护住颈背部和口鼻,避免冷空气直接刺激;平时注意避免接触刺激性环境,如存在过敏因素应避免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湿润,避免烟尘、异味等过敏原;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耗伤正气,充足的睡眠可增强呼吸道防御能力;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如八段锦、太极拳、慢跑等,坚持健肺呼吸操,改善心肺功能,从而预防慢性咳嗽的发生;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忧思恼怒,防止肝火内生;饮食方面也应少食辛辣、肥甘厚腻的食物和冰冻冷饮,这些易助湿生痰,会加重咳嗽症状。建议平时可以食用一些滋补肺阴的食物和药膳,如梨,具有清热润肺、止咳化痰的功效,可以生食,也可煮成梨汤饮用;蜂蜜能润燥止咳,可直接食用或温水冲服;如银耳具有润肺、益胃、补气、活血的功效,常用来熬制银耳羹。枇杷有润肺、止渴之功,常用来制成枇杷膏、枇杷露等,百合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效;还可以用罗汉果泡茶饮用,有清热利咽的作用。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

日常常用食疗

风寒咳嗽:百部生姜汁:百部10g,生姜6g(拍烂),加适量水煎煮20-30分钟,去渣取汁,调入蜂蜜少许,分次温服。

姜杏汤:杏仁10g(泡洗后去掉外皮和内尖,捣碎),生姜6g(去皮,与盐4g一起捣碎),甘草5g(研细末、微炒),一同拌均,用开水冲成汤,即可饮用。

痰湿咳嗽:薏苡仁山药粥(薏米30g、山药50g),长期食用;陈皮茯苓粥(陈皮20g、茯苓30g),适宜食疗;

风热咳嗽:雪梨川贝炖冰糖(雪梨1个、川贝母3g,冰糖适量),适宜食疗:梨子汁:梨子100g(洗净去核,切片),川贝母5g(捣烂),桔梗8g,一起入锅,水煎约20-30分钟,再加入菊花10g,再煮5分钟,去渣取汁,加入冰糖适量,即可温服。

阴虚咳嗽:银耳百合羹(银耳20g、百合15g),晨起服用;适宜食疗:银耳梨膏:银耳10g(浸软洗净),梨100~150g(去核切片),一起放入锅中,加适量水同煮,待银耳煮烂、汤浓稠时加入冰糖15g,溶化后即可温服;

银耳百合北沙参汤:银耳10g(清水浸泡数小时至胀开、洗净),百合15g,北沙参10g,冰糖适量,一同放入砂锅中,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煮约1小时,取汁,稍温饮用。

代茶饮:

湿热内蕴证(干咳偶有咯痰,量少质黏难咯,舌红苔黄厚腻)代茶饮:桑叶10g、荷叶6g、白茅根20g、芦根20g、竹茹10g。

肺热阴伤证(阵咳,干咳无痰或咯痰不爽,舌红少苔或苔薄黄)代茶饮:桑叶10g、薄荷6g、菊花10g、麦冬10g、乌梅10g。

肝火犯肺(阵咳、咳声高亢、口苦咽干)代茶饮:桑叶6g、杏仁 6g、菊花10g,薄荷6g,加少许冰糖。

痰湿蕴肺证(咳嗽痰多、色白质黏难咯、胸闷、咽中异物感)代茶饮:陈皮10g、厚朴6g、苏梗10g。

肺气虚证(咳嗽乏力,语声低微,面色淡白,神疲体倦,自汗、畏风,舌淡苔白)代茶饮:黄芪10g、防风6g、白术10g、怀山药10g、红枣3枚。

脾气虚证(咳嗽伴脘腹胀满,大便溏薄,舌淡苔白)代茶饮:人参6g、白术10g、干姜3g、黄芪10g、红枣3枚。

慢性咳嗽如墙上的水渍,若只粉刷墙面(止咳),而未能找出漏水点(调理脏腑功能),都是治标不治本,终会再次漏水。中医治疗慢性咳嗽也并非着眼于止咳这一表面症状,通过整体的辨证论治,更注重从根本上调理脏腑功能,恢复肺之宣肃及气机升降出入功能,协调气血津液的运行。通过药物、针灸、饮食和生活的全方位调整,增强机体自身的抵抗力和调节能力,从而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但是长时间咳嗽,一定要进行至专科检查,明确病因,才能有效地治疗。特别是出现反复咳嗽的时候,千万不要忽视它!(文/孟泳 作者就职于河南省中医院肺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