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概况
心病科(心病一区、心病二区和CCU病房)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专业),第二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重点病种(扩张型心肌病)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病毒性心肌炎益气养阴重点研究室,国家中医药继续教育基地,国家标准化心脏康复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医专科肺心病协作组组长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医专科病毒性心肌炎协作组副组长单位,河南省重点中医专科,河南省十大中医名科,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河南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授权点,河南省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拥有全国及全省著名的中西医心血管病专家和先进的医疗设备,在心血管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突出的疗效,挽救了很多危重的心血管病患者的生命。
人才团队
科室现有医护人员66人,高级职称医师12人,其中教授、主任医师7人,副教授、副主任医师6人;主治医师9人,中医博士6人,硕士11人,博士研究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人。护理人员39名,其中硕士学历1人,本科学历38人;副主任护师2人,主管护师21人,护师15人,护士1人。已建立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的学术团队,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研修人才、河南省名中医、河南省高层次人才、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等。中西兼通,在各类心血管疾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方面取得良好疗效。
医疗设备先进
科室拥有各种先进仪器:遥测心电监护、高级电除颤仪、食道调搏仪、临时起搏器、18通道心脏电生理仪、动态血压、十二导同步动态心电图、大型C型臂、心肺运动测试仪、体外反搏治疗仪、无创性心功能监测系统等, 能满足心内科急危重症的抢救及各类心脏病的内科药物和介入治疗。
突出中医特色
在不断掌握西医新动态、新观点、新技术的同时,依据中医理论,突出中医特色,针对中医优势病种如扩张型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冠心病等制定了规范化中医辨证治疗方案;以扩张型心肌病为重点研究病种,成功申报了第二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研制了律复康胶囊、心悸宁胶囊、抗纤益心方、脂泰宁胶囊、五参顺脉胶囊等多种院内制剂;开展了穴位贴敷、耳穴压豆、足底推拿按摩、针灸等20余种中医特色疗法。
博采现代科技
近年来开展的心脏介入技术如射频消融术治疗预激综合征、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二尖瓣球囊扩张术治疗二尖瓣狭窄;经导管溶栓术治疗股动脉栓塞症及心脏起搏器安装术;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术、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及支架置入术, 开展具有中医特色心脏康复技术,为广大患者解除了病痛。
科研带动临床
本科目前有中医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及其相关研究、冠心病及其相关研究、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及其相关研究、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及其相关研究四个研究方向。近年来在各级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800余篇,出版专著50余部,主持国家级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及青年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厅局级60余项,并已获各类科技奖励2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
科研成果
1.宗气理论指导下的益气升陷活血方药逆转扩张型心肌病心室重构,
获2022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血管紧张素基因多态性与不稳定性心绞痛关系及中医分型相关性应用,
获2019年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3.急性冠脉综合征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优化与改良,
获2018年河南省医学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4.益气养阴、清热活血法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
获201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5.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诊疗关键技术的创新及应用,
获2016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6.防治支架内再狭窄无创低强度激光治疗仪,
获2015年河南省中医药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
7.病毒性心肌炎中医证治及应用规范研究,
获2015年河南省中医药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河南省科技厅科学技术成果奖
8.心衰康颗粒干预心梗后大鼠左室重构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
获2013年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9.抗纤益心方干预扩张型心肌病大鼠心肌纤维化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获2011年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
10.五种皂苷、黄酮类中药促缺血心肌血管新生的筛选与分子机制研究,
获2010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1.益气活血方干预心梗后大鼠左室重构及其相关分子机制研究,
获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2.心肌康干预实验性病毒性心肌炎慢性期心肌纤维化的研究,
获2005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奖一等奖,
13.建立心气虚病证模型及其证候时相性、功能性和相关组织结构基础研究,
获2005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2004年教育部科技成果奖
14.芪参胶囊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获2002年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