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生

谁动了你的肌肉——不可忽视的肌少症

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肌少症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尤其是在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中更为常见。肌少症不仅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还增加跌倒、骨折等风险,严重危害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那么今天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肌少症。

一、何为肌少症:

老年肌肉衰减综合征(简称肌少症)是一种与年龄增长相关的进行性、全身性肌肉量减少和/或肌肉力量下降或肌肉功能减退的综合征。它会增加临床不良结局的风险,包括残疾、跌倒和死亡。

二、肌少症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有:

1.活动能力下降,部分患者起坐动作完成困难;

2.肌肉明显萎缩,极易发生骨质疏松与骨折;

3.肌肉功能减退,握力及步速明显下降,部分老年患者出现平衡功能问题,易跌倒。

三、目前用于评估肌少症的主要参数为肌肉力量、肌肉质量和躯体功能:

1.肌肉力量评估:常使用握力计测定上肢握力作为肌少症评估诊断的首选指标。测量时左右手分别测量3次,取最大值,男性<28kg、女性<18kg通常为肌肉力量下降的截点值。因手部外伤、残疾、指关节炎等无法测握力时,可使用5次起-坐试验,记录从坐姿到起立5次所需的时间,作为测定肌肉力量的替代方法。

2.肌肉质量评估:双能X线吸收法(DXA)是测量肌肉质量的金标准。DXA法测出的男性肌肉质量<7.0kg/m²、女性<5.4kg/m²被认为肌肉质量减少。

3.躯体功能评估:使用6m步速测量作为躯体功能最常用的评估方法。步速测试是指个体从移动开始以正常步速行走6m所需时间,能反映个体的体力水平,速度越快者体能水平越高。诊断界值为1.0m/s。

四、肌少症防护:

1.增强公众对肌少症的科学认识: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素养和主动健康意识,全面培养良好、积极的生活方式。

2.早期识别肌少症危险因素:增龄、营养素摄入不足、少动/制动/卧床、多重用药、慢性疾病和老年综合征等多病共存是肌少症的危险因素。

3.筛查及干预肌少症可能人群:肌少症老年人可能出现衰弱、跌倒倾向、行走困难、步态缓慢、四肢纤细和无力等表现,小腿围测量男性<34 cm 、女性<33cm时,建议就诊进行肌少症评估。

4.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老年人运动前充分评估自己身体情况,对于不宜运动的患者,待病情稳定后循序渐进地增加运动量。建议个性化运动方案,每周两次的抗阻运动和每周2~3次的有氧运动/平衡运动。

抗阻运动包括:弹力带训练、举重、卧推、重量训练设备、肌肉强化训练、壶铃及抗体重运动等。

有氧运动包括:步行、快走、慢跑、太极、健身舞、跳 绳、韵律操、竞走及骑自行车等。

平衡运动包括:平衡车、平衡木、平面支撑及普拉提等。可以有效改善肌肉质量、力量和躯体功能。

此外,宜多参加户外活动,增加日晒时间。

5.重视膳食营养:进行适当的营养补充,需常规对老年人进行营养不良风险或营养风险评估,合理膳食,适当增加蛋白质摄入量(建议每天每公斤体重摄入1.2g-2.0g);应保持适当体重,避免体重过重或过低或波动过大。

6.做好慢病管理 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和干预导致肌少症的高风险急慢性疾病,诊疗中需根据综合评估结果进行全人、个体化管理,避免出现肌少症。

7.重视非自愿性体重下降:体重近期(半年内)下降超过5%应引起老年人的重视,及时就诊;在疾病诊疗的同时应进行肌少症的评估、诊断和干预。

8.重视和预防跌倒:在老年人群中科普宣传预防跌倒的相关知识。当老年人出现跌倒尤其是反复跌倒时,应进行肌少症、跌倒风险评估,并积极干预以避免造成严重功能下降和身体损害。

9.避免绝对静养:提倡老年人根据身体情况和健康情况坚持适宜的体力活动,如行走、打太极拳等,避免因长期卧床、受伤和术后的绝对静养引起或加重肌少症,特别是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更应适量活动。

总之,肌肉健康与老年人生活质量具有密切关联。我们要重视老年人群肌少症的早期筛查和防治,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文/李琳 作者就职于河南省中医院骨病二科)

(编辑/王伟琰 审核/李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