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季节,气候寒冷干燥,是多种传染病的高发期,医疗机构作为患者集中的场所,更容易发生疾病传播,如流感、新冠、支原体肺炎等。因此,前往医疗机构就诊时,做好防护措施至关重要。
为了降低医疗机构内疾病传播风险,医疗机构采用了多种专业的消毒方法。
对于空气消毒,常采用紫外线灯照射或空气消毒机循环过滤消毒的方式,在候诊大厅、诊室、病房和治疗室等处,均会根据需要安装紫外线灯或空气消毒机,定时运行,保障医疗环境空气质量。
物体表面消毒方面,医疗机构多使用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或泡腾片,按照一定比例稀释后,对桌椅、病床、门把手、扶梯等高频率接触的医疗环境表面进行擦拭消毒,含氯消毒液为高水平消毒液,能够快速有效的灭活病菌。
对于一些与人体皮肤接触的医疗器械,如体温计、血压计、火罐、刮痧板等,医疗机构会采用高温消毒或含醇消毒液浸泡消毒的方式进行处理。
对于手术器械等与人体无菌组织和破损黏膜接触的医疗器械,医疗机构会送至消毒供应室,严格清洗、消毒和灭菌流程,并对全过程进行监测,确保灭菌质量。
地面消毒会常规湿式清洁,定期选用专用的地面消毒剂,如含氯消毒剂,季铵盐消毒剂等,进行清洁消毒,保持地面清洁卫生。
在医疗废物处理上,严格遵循分类收集、密封转运、集中处理的流程,防止因医疗废物处理不当导致的病原体扩散和疾病传播。
作为就诊的患者及陪同人员,我们在前往医疗机构前,应了解以下情况,以提升个人防护能力,避免在医疗机构内感染传染性疾病。
我们应首先并了解就诊流程,可通过医院官方网站、手机APP或电话等方式预约,并按照预约时间前往,减少在医疗机构内停留的时间。准备好医用口罩、免洗手消毒剂等防护用品,正确佩戴口罩,遮住口鼻。
路途中,优先选步行、骑行或私家车。乘坐公交地铁时,全程戴口罩,不摸车内设施,少交流,咳嗽或打喷嚏用纸巾捂口鼻并及时洗手或消毒双手。
进入医疗机构后,配合预检分诊,如实告知旅行史、接触史与健康状况。候诊时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距离,选通风处就座,少交谈。
触摸医院内公共设施,如扶手、门把手、电梯按钮等,不要用手触摸口鼻眼,应及时使用免洗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如无免洗手消毒剂,可用流动水和洗手液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
进入诊室后,听从医生安排,有序就诊。与医生交流时,保持一定距离,避免直接接触。如果需要进行检查或治疗,配合医护人员做好相关防护措施,如佩戴眼罩、穿隔离衣等。
结束就诊后,尽快换口罩,扔专用垃圾桶,及时清洗消毒衣物。
同时,日常防疫别忽视。加强锻炼,每周3 - 5次慢跑、瑜伽等运动;均衡饮食,多吃蔬果与富含蛋白质食物;规律作息,每晚睡足7 - 8小时。多管齐下,为健康保驾护航。(文/许磊 感染管理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