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皮肤上的“不速之客”:瘢痕疙瘩的形成与治疗方法

瘢痕疙瘩是一种病理性瘢痕组织,通常是继发于皮肤外伤或自发形成且过度生长。其特征包括:病变超过原始皮肤损伤范围、持续性生长、外观表现为高出皮肤表面,质硬韧和充血的不同形态(结节状、条索状、哑铃状、蜈蚣状或片状)

瘢痕疙瘩不仅常见于整形外科、烧创伤外科和皮肤科,还被认为是一种治疗极其困难、难愈的疾病,具有高复发率和 治疗抵抗的特点。

一、瘢痕形成机制

瘢痕的形成机制涉及复杂的生物学过程,主要由以下几个阶段构成:

1.炎症期

· 损伤反应:皮肤或组织受损后,血小板聚集形成血凝块,起到防止出血的作用,同时释放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

· 炎症细胞浸润: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会清除坏死组织和病原体。在这个过程中,巨噬细胞还会释放如TGF-β(转化生长因子-β)、PD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等因子,促进修复。

2.增生期

· 成纤维细胞增殖:在生长因子的刺激下,成纤维细胞开始增殖并迁移至伤口,合成胶原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等细胞外基质(ECM)成分。

· 肉芽组织形成:新生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形成肉芽组织,填充伤口,胶原蛋白开始沉积。

3.重塑期

· 胶原重塑:在此阶段,胶原纤维由III型逐渐转变为I型,并重新排列,瘢痕组织逐渐成熟。

· 细胞凋亡:随着瘢痕成熟,部分细胞通过凋亡方式被清除,瘢痕组织趋于稳定。

二、关键分子与机制通路

在瘢痕形成过程中,有几个关键分子和机制通路:

· TGF-β:此因子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和胶原合成,是瘢痕形成的关键因子。

· PDGF:促进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增殖。

· MMPs和TIMPs:MMPs(基质金属蛋白酶)负责降解ECM,而TIMPs(MMPs抑制剂)抑制其活性,二者的失衡可能导致ECM过度沉积。

三、瘢痕的影响因素与类型

影响瘢痕预后的因素有多种,主要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因素:

· 遗传因素:个体差异影响瘢痕形成倾向。

· 感染:感染可加重炎症反应,增加瘢痕形成的风险。

· 伤口处理:不当的伤口处理方法可能导致瘢痕加重。

· 位置因素:例如高张力区域(如胸部、肩部、关节位置)预后较差,易形成增生性瘢痕或瘢痕疙瘩。

四、常见的瘢痕类型

· 正常瘢痕:胶原沉积与降解达到平衡,瘢痕逐渐平坦柔软,预后较好,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化。

· 增生性瘢痕:表现为胶原过度沉积,且降解不足,瘢痕局限于伤口区域,可能随时间改善,但部分会持续存在。

· 瘢痕疙瘩:胶原合成持续亢进,超出原伤口范围,预后较差,易复发,需长期治疗。

· 萎缩性瘢痕:胶原合成不足,常见于炎症性疾病(如痤疮),通常稳定,但难以自行改善。

五、瘢痕的治疗方法

瘢痕治疗需要结合患者的年龄、瘢痕的年限、类型、位置以及患者的期望值、个体差异、健康状况、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和经济因素等综合考虑,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从而改善瘢痕的预后。

治疗方法要早期干预、联合治疗。新生瘢痕治疗效果要优于成熟瘢痕。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激光治疗、手术、放疗、压迫疗法、中医特色疗法

每种方法的适应证各有不同,针对不同阶段的瘢痕,需要结合不同的治疗方法,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在此特别强调,瘢痕(尤其是瘢痕疙瘩)的治疗重在预防,尽早采取规范化、个体化的综合性治疗方案,将有助于改善治疗效果。



感谢大家阅读本期文章!希望这篇关于瘢痕形成与治疗的分享能为您带来实用的知识。

如您有任何疑问或想了解更多信息,请在下方留言与我们互动。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健康知识!下期再见!



文案:吴盘红

编辑:曾益玮

审校:吴盘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