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生

处暑后中医养生妙招

8月23日(农历七月初一)已处暑。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立秋后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酷暑结束,此时“秋老虎”余威尚存,处暑过后仍有高温、闷热天气,但昼夜温差逐渐增大,中医认为养生需围绕“滋阴润燥、收敛肺气、防秋燥”展开。下面从饮食、起居、运动方面分享一些养生小建议:

一、饮食调理:滋阴润燥,少辛增酸

多吃润肺生津食材 :处暑后空气干燥,易出现口干、咽干、皮肤干燥等“秋燥”症状,可多食用梨、银耳、百合、蜂蜜、麦冬等滋阴润燥食物。例如,银耳百合莲子羹、川贝炖梨都是经典润燥方。

“秋后不食瓜”,《黄帝内经》提到“秋伤于湿,冬必咳嗽”,秋季阳气收敛,脾胃易受寒凉食物影响。瓜类多性寒,尤其是西瓜、苦瓜等,立秋后多食易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泻、腹胀,甚至会引起冬季咳嗽等问题。

增酸少辛护脾胃 :中医认为“酸入肝,辛伤肺”,秋季宜减少辣椒、生姜等辛辣食物,适当增加酸味食材(如山楂、葡萄、柚子),既能收敛肺气,又能帮助脾胃消化。

健脾祛湿防“秋膘” :处暑后脾胃功能逐渐恢复,但仍需避免生冷油腻,可搭配山药、芡实、茯苓等健脾食材,预防湿气内滞导致的“秋膘”堆积。

二、起居调摄:早睡早起,注意保暖

秋季要注重养阴,早睡养阴,早起养肺 :秋季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子时(23点)前入睡可滋养阴液,辰时(7点)左右起床有助于肺气舒展,顺应自然界“收”的规律。

“春捂秋冻”需适度 :处暑后昼夜温差大,早晚外出可加薄外套,避免肩颈、腹部受凉(尤其老人、小孩及体质虚弱者),但不宜过早穿厚衣,可让身体逐渐适应凉爽气候,增强抵抗力。

三、运动与情志:温和运动,收敛心神

秋季宜登高,登高防悲秋。“悲秋”情绪调畅 :秋季对应“肺”,而“肺在志为忧”,易出现情绪低落。可通过登高望远、听舒缓音乐、与人交流等方式调节,或按揉太冲穴(疏肝解郁)、内关穴(宁心安神),保持心态平和。

选择舒缓运动 :避免剧烈运动(如大汗淋漓的跑步、球类运动),可选择八段锦、太极拳、散步、瑜伽等温和运动,以微微出汗为宜,防止耗伤肺气和津液。

四、养生小提醒

避免过度进补:处暑后不宜立即大量食用羊肉、人参等温补食材,以免加重秋燥,建议先以“清补”为主,待秋分后再逐渐增加滋补。

晨起喝温水:空腹饮用300ml左右温水,可稀释血液、润滑肠道,预防秋季便秘。

处暑养生的核心是“顺应秋收”,通过饮食、起居、运动的协调,让身体逐渐从“夏长”过渡到“秋收”,为冬季健康打下基础。根据个人体质调整方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哦! (文/王艳梅 作者就职于河南省中医院肺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