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生

嘴里还能长石头?

“快看!我刚吃饭的时候,突然从嘴里吐出小石头!”邻居张阿姨举着一颗米粒大小的灰白色硬块拿给我看。原来,她近半年总在吃饭时感觉舌头下方胀痛,一直以为是“上火”,直到这天“石头”突然排出,疼痛才缓解。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舌下腺导管结石——这个陌生的医学名词,可能就是罪魁祸首!这颗“小石头”虽不起眼,却可能导致反复感染甚至严重并发症,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它。

01\什么是舌下腺导管结石?

舌下腺是口腔三大唾液腺之一,位于舌头下方,负责分泌唾液。当唾液中的矿物质(如钙盐)沉积堵塞导管时,就会形成舌下腺导管结石(医学称“涎石症”)。

大小:通常为米粒至黄豆大小,表面粗糙。

危险信号:结石长期滞留可引发感染,扩散至口底可导致蜂窝织炎,压迫气道危及生命。

02\为什么唾液腺里会长“石头”?

结石形成:三大元凶

1、唾液浓缩:长期缺水、高钙饮食(如过量牛奶)导致矿物质沉积。

2、导管异常:天生狭窄或弯曲,唾液流动缓慢。

3、细菌感染:口腔卫生差引发慢性炎症,加速结石形成。

03\典型症状:进食疼痛是关键词

1、吃饭时舌下胀痛:唾液分泌增加却无法排出,腺体肿胀如“吹气球”,饭后1-2小时缓解。

2、可摸到硬结:手指轻压舌下区,可能触及小肿块。

3、感染迹象:红肿、发热或流脓提示急性舌下腺炎。

04\诊断与治疗:三步解决

1、检查:

触诊:医生按压舌下定位结石。

超声/CT:无创精准显示结石位置。

2、保守治疗:

含服酸性食物(如柠檬)刺激唾液冲刷结石。

轻柔按摩腺体促进排出。

3、手术干预:

微创内镜取石:无需切口,适合深部结石。

腺体切除:反复感染者需彻底根治。

05\预防:别让“小石头”卷土重来!

1、每日喝水2000ml:稀释唾液,减少沉积。

2、口腔清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半年洗牙一次。

3、少吃高钙辛辣食物:如豆腐、辣椒,降低唾液黏稠度。

4、高危人群筛查:结石病史、糖尿病患者建议每年口腔超声检查。

病例故事:忽视小症状,险酿大祸

32岁的张女士半年来反复出现进食后舌下肿痛,未进一步检查。某日突发高烧、口底剧烈肿胀,发现结石已引发严重蜂窝织炎,经手术引流和取石后才好转。医生提醒:“反复肿痛是身体发出的警报,千万别拖!”

图下为患者住院治疗第二天吐出来的舌下腺导管内的结石。

下图为治疗一周后的局部所见,左侧舌下阜肿胀较治疗前明显减轻,舌下腺管开口处可见脓液溢出。

早发现、早治疗,远离“小石头”困扰,舌下腺导管结石并非绝症,但忽视症状可能导致感染扩散甚至窒息风险。(文/张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