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生

炎炎夏日,督灸伴你

中医理论中,夏季是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节,人体阳气也随之外浮于体表,呈现“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的特点。此时借助自然阳气进行督脉灸,可达到“天人同调”的效果。

督灸作为中医传统外治法,在夏季与肿瘤患者的健康管理有着奇妙的关联,下面就一起来感受一下肿瘤内科督脉灸的魅力吧。

一、顺时养阳,乘势而为

1、借天阳补人体阳气

《黄帝内经》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夏季阳气升发,人体毛孔开泄,督脉灸通过艾火的温热之力,可快速将阳气导入督脉(阳脉之海),补充人体因夏季多汗、消耗增大而损耗的阳气,尤其适合肿瘤患者、慢性病患者等“阳虚体质”人群。

2、以热引热,驱邪外出

夏季贪凉(如吹空调、食冷饮)易使寒湿之邪侵袭体内,潜藏于脏腑经络。督脉灸的高温可激发“以热治热”效应,通过毛孔开合,将体内寒湿、痰瘀等阴邪随汗液排出,即中医“透邪外出”理论的体现。

二、冬病夏治,预培根基

1、针对冬季易发病症提前调理

中医“冬病夏治”理论认为,冬季高发的虚寒性疾病(如慢性咳嗽、肿瘤患者冬季复发倾向),可在夏季阳气旺盛时提前干预:肿瘤患者若冬季易出现癌性疼痛加重、体力下降,夏季督脉灸可温通经络,减少冬季“寒凝血瘀”引发的病痛;肺气虚型肺癌患者,夏季灸督脉可温补肺气,减轻冬季咳喘发作频率。

2、为秋冬储备阳气

夏季督脉灸可积累阳气,犹如“储蓄能量”,帮助人体在秋冬季节更好地抵御阴寒之气,降低肿瘤复发转移的风险(中医认为“阴成形”,阳气不足易致肿瘤进展)。

三、督脉灸在肿瘤治疗中的四大核心作用

1、温阳扶正,增强抗癌“底气”

肿瘤的发生与人体阳气不足密切相关。督脉灸通过温热刺激,可温补脾肾阳气,改善患者“阳虚体质”。临床观察发现,规律接受督脉灸的患者,化疗后白细胞、血红蛋白下降幅度更小,感染发生率也有所降低。

2、通络止痛,减轻癌痛负担

对于骨转移、神经侵犯引起的慢性疼痛,督脉灸可通过“以热治寒”原理,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寒湿瘀阻型疼痛。

3、调和气血,提高生活质量

缓解疲劳:提升ATP能量代谢,改善“癌因性疲乏综合征”,让患者更有精力应对治疗;

调节睡眠:通过刺激督脉与膀胱经的“安神穴”(如大椎、心俞),缓解焦虑性失眠;

促进消化:温热刺激可增强胃肠蠕动,改善放化疗引起的腹胀、便秘。

4、协同治疗,减毒增效

与西医治疗结合时,督脉灸可减轻化疗药物的寒性损伤(如奥沙利铂引起的手足冰凉、麻木);增强靶向药、免疫治疗的敏感性。

四、肿瘤患者督脉灸前后注意事项

1、治疗前:

避免空腹或过饱,建议饭后1~2小时进行;如实告知操作者正在使用的药物(如抗凝药、免疫制剂),评估出血风险;穿着宽松衣物,便于暴露背部,避免金属饰品接触艾灸区域。

2、治疗后:

保暖防受寒:2小时内禁止吹空调、风扇,6小时内不宜洗澡(可用温水擦拭局部);

饮食调理:避免生冷(如冰激凌、西瓜)、辛辣,建议饮用温水或小米粥补气血;

观察反应:若出现头晕、心慌、皮疹等不适,立即告知医护人员;

记录疗效:可记录疼痛评分、睡眠时长、食欲变化等,便于医护调整方案。

督脉灸如同一位“温和的守护者”,以中医特有的方式为肿瘤患者驱散阴霾、提振阳气。

夏季督脉灸是中医“因时制宜”思想的典型应用,以自然阳气为“药引”,以艾火为“动力”,在温阳、通络、祛邪的同时,帮助人体与季节节律同频共振。尤其对肿瘤患者、慢性病患者而言,把握夏季这一“扶阳黄金期”,可起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作用。但需注意:中医治疗需辨证施灸,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结合体质制定个性化方案,方能安全有效。(文/张慧 作者就职于河南省中医院肿瘤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