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生

跟着食物“游”胃肠,揭秘人体消化奥秘

想象一下,此刻你正咀嚼着一块清脆的苹果。当它滑过舌尖,一场奇妙而复杂的旅程在体内悄然启动。这块苹果将穿越一条蜿蜒曲折的“隧道”——你的消化道,经历一场由物理粉碎到分子重组的蜕变。而在这场关乎生存的精妙旅程中,中西医的智慧交融辉映,共同守护着人体的“后天之本”。

第一站:口腔

旅程的起点与粉碎工厂

旅程始于口腔。牙齿如同精密的切割研磨器,将大块食物分解为细小颗粒。与此同时,唾液腺分泌的唾液不仅润滑食物形成食团,其中的淀粉酶更率先开启化学消化,将淀粉初步分解为麦芽糖。

中医视角:

中医经典《灵枢·脉度》指出“脾气通于口”。脾胃功能强健,则食欲旺盛,口味正常。若脾虚湿困,常出现口淡乏味或口中甜腻之感。传统养生强调“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充分咀嚼可减轻脾胃负担,助其运化水谷精微。

第二站:食道

高效的输送滑梯

被吞咽的食团通过食道平滑肌的规律性蠕动,仅需数秒便被推送至胃部。食道下端的贲门括约肌如同“单向阀门”,既允许食物进入胃部,又防止胃酸反流侵蚀食道。

第三站:胃

强酸的搅拌釜与初步分解车间

胃是食物旅程中重要的加工站。胃壁肌肉强力收缩,将食物与胃液(包含盐酸、胃蛋白酶原)充分混合成粥样食糜。盐酸不仅激活胃蛋白酶原成为胃蛋白酶,启动蛋白质的初步水解,更能杀灭大部分随食物进入的细菌。尽管胃内环境极其严苛(pH 1.5-3.5),但胃黏膜屏障能有效保护胃壁自身不被消化。

中医视角:

胃为“水谷之海”,核心职能是“腐熟水谷”。胃气以“降”为顺,推动食糜下行。若胃气上逆,则引发嗳气、恶心呕吐。“腐熟”功能依赖“胃阳”的温煦推动和“胃阴”的濡润滋养。过食生冷损伤胃阳,或嗜食辛辣耗伤胃阴,都会影响消化能力,导致胃胀、胃痛。

第四站:小肠

营养吸收的核心枢纽

食糜进入小肠(尤其十二指肠)后,迎来消化吸收的关键阶段:

胆汁助攻:肝脏分泌的胆汁在此释放,其胆盐能将脂肪乳化成小微滴,大幅增加脂肪酶的作用面积。

胰酶总动员:胰腺分泌的胰液富含多种消化酶:胰淀粉酶:彻底分解淀粉为葡萄糖。胰脂肪酶:分解脂肪为甘油和脂肪酸。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将蛋白质分解为小肽和氨基酸。

高效吸收工厂:小肠黏膜布满环状皱襞、绒毛及微绒毛,形成巨大的吸收表面积。分解后的营养物质,通过绒毛内的毛细血管(水溶性物质)和中央乳糜管(脂溶性物质)被吸收入血或淋巴液,输送全身。

中医视角:

中医将小肠功能概括为“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

受盛化物:接受胃初步腐熟的水谷,进一步消化。

泌别清浊:核心功能。“清”指水谷精微(营养物质)和部分水液;“浊”指食物残渣和多余水液。小肠吸收“清”的部分,经脾转输全身;将“浊”中的糟粕下传大肠,多余水液渗入膀胱。若此功能失常,会导致腹胀、腹泻、小便异常。

第五站:大肠

水分回收与残渣处理厂

经过小肠吸收后的剩余物质进入大肠:

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大量回收残渣中的水分和盐分,使内容物逐渐成形。

形成和暂存粪便:肠道菌群对残渣进行最后的发酵分解,合成某些维生素。形成的粪便储存于结肠下段和直肠。

排出废物:粪便积累刺激直肠壁引发便意,通过肛门括约肌排出。

中医视角:

大肠的主要功能是“传导糟粕”和“主津”。

传导糟粕:接受小肠下传的残渣,形成粪便并排出。

主津:在传导过程中吸收多余水分(“津液”),使粪便成形。若大肠津亏,则肠道失润导致便秘;若传导过快或吸水功能减弱,则导致腹泻。大肠功能与肺气肃降、胃气通降密切相关。

旅程中的常见“路障”

与应对之道

1.消化不良/胃脘胀痛:

西医视角:常见于饮食不当、胃动力不足、胃酸异常、幽门螺杆菌感染或精神压力。治疗包括促胃肠动力药、抑酸药、消化酶补充等。

中医视角:属“胃痞”、“胃脘痛”。分型论治:

食积停滞:暴食后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方用“保和丸”(山楂、神曲等消食导滞)。

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食后腹胀、乏力。方用“四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健脾益气。

肝气犯胃:胃胀痛连胁,情绪波动加重。方用“柴胡疏肝散”疏肝和胃。

中医特色外治:艾灸“中脘、足三里”温中散寒;顺时针摩腹促进蠕动。

2.腹泻/泄泻:

西医视角:病因多样:感染、食物中毒、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等。治疗包括补液、止泻、调节菌群等。

中医视角:称“泄泻”。分型:

寒湿困脾:大便清稀如水、腹痛肠鸣。方用“藿香正气散”散寒化湿。

肠道湿热:泻下急迫、大便臭秽、肛门灼热。方用“葛根芩连汤”清热利湿。

脾胃虚弱/肾阳虚衰:大便溏泻迁延、食少倦怠,或黎明前腹泻(五更泻)。方用“参苓白术散”健脾止泻,“四神丸”温肾止泻。

中医特色:可艾灸神阙、关元。

3.便秘:

西医视角:常见于膳食纤维和水分不足、运动少、肠动力弱等。治疗包括调整饮食、增加运动、必要时使用缓泻剂。

中医视角:便秘分型:

肠道实热:大便干结、腹胀痛、口干口臭。方用“麻子仁丸”泻热润肠。

气机郁滞:欲便不得、腹胀嗳气。方用“六磨汤”顺气导滞。

气虚/血虚/阳虚:排便无力(气虚);大便干结、面色苍白(血虚);大便艰涩、腹冷腰酸(阳虚)。分别选用益气、养血、温阳通便方药。

日常调理:多食芝麻、蜂蜜等润肠之品;按揉天枢穴、支沟穴;练习提肛运动。

中医调理胃肠,强调

整体与个体化,方法多元

辨证论治:针对食积、湿热、气虚等不同证型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用药。

针灸调和:刺激足三里、中脘、天枢等穴,双向调节胃肠功能,缓解疼痛痉挛。

推拿导引:腹部按摩(顺时针)直接促进胃肠蠕动;捏脊疗法调和脏腑,尤适小儿消化不良。

药食同源:

健脾和胃:山药、莲子、薏米、小米。

消食化积:山楂、麦芽、萝卜。

理气止痛:陈皮、佛手、砂仁。

润肠通便:黑芝麻、蜂蜜、熟香蕉。

温中散寒:生姜、桂皮。

规律、适量、均衡的饮食是养护脾胃之本。

(特别提醒:涉及中医药治疗相关内容须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选用!)

当我们跟随那块苹果完成这场体内之旅,方能体会身体运转之精妙。西医以详尽的解剖和分子机制解析每一环节;中医则以整体视角,用“脾胃升降”、“气血阴阳”阐述能量转化,以自然疗法修复失衡状态。

这趟旅程没有终点,它是生命不息的循环。珍视每一次咀嚼的滋味,关注胃肠发出的信号,在中西医智慧的共同守护下,让这条滋养生命的通道保持畅通。当消化之路遇到坎坷,请相信专业的力量,在食物与身体的奥秘对话中,探寻属于自己的健康之道。(文/李波 作者就职于河南省中医院肝胆脾胃病科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