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是第十五个“世界肝炎日”,肝脏是人体重要代谢和解毒的脏器,目前全球有超过3.5亿人患有病毒性肝炎,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显示,病毒性肝炎已成为仅次于结核病的第二大传染病“杀手”。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共同关注这个被称为"沉默杀手"的疾病。肝脏不会喊痛,但伤害却在悄然发生。
认识肝炎:肝脏的无声警报
肝炎是各种原因引起肝脏发炎的统称。主要分为:病毒性肝炎、单纯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病等类型。以上类型中除了病毒性肝炎外都没有传染性。
病毒性肝炎主要分为五类:
甲肝、戊肝:主要通过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病从口入")
乙肝、丙肝: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血液为媒")
丁肝:只在乙肝感染者中发生(“寄生病毒")
危险信号常被忽视:
持续疲劳无力,休息后不缓解;
食欲减退、恶心厌油;
尿色加深如浓茶;
皮肤和眼白发黄(黄疸);
腹部右上侧隐痛或胀满
主动防御:守护肝脏四道防线
1. 疫苗护盾:最有效武器
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根本手段,我国新生儿已实现免费接种。三针程序可提供长期甚至终身保护。甲肝疫苗也可有效预防。及时检查抗体水平,必要时补种。
2. 阻断传播链:细节决定安全
拒绝血液暴露:确保注射、纹身、美容器械严格消毒;不共用剃须刀、牙刷
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
食品安全:饭前洗手,不生食海鲜,饮用煮沸水(防甲肝、戊肝)
3. 早筛早治:打破“沉默"魔咒
定期体检(肝功能、肝炎病毒标志物、肝脏B超)是发现乙肝、丙肝的关键。丙肝已可治愈!新型抗病毒药物(DAA)治愈率超95%,早发现就能阻断肝硬化、肝癌进程。乙肝虽难根治,但规范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控制。
4. 为肝脏“减负":生活方式管理
限酒戒酒:酒精是肝细胞的"毒药"
慎用药物:避免滥用保健品、中药偏方(警惕何首乌、土三七等肝毒性药物)
控制体重:脂肪肝是肝炎的“帮凶"
均衡饮食:多蔬菜水果,少油腻加工食品
中医视角:疏泄调达,养肝柔肝
中医视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藏血。肝炎多归属“胁痛"、“黄疸"、“积聚"范畴,核心病机常与湿热内蕴、肝气郁结、正气亏虚相关:
急性期:清利湿热为主
表现为身黄、尿黄、口苦、恶心、舌苔黄腻。可用茵陈蒿汤(茵陈、栀子、大黄)加减清热利湿退黄。饮食宜清淡,推荐绿豆汤、薏米粥、冬瓜汤。
慢性期:调和肝脾,扶正祛邪
肝郁脾虚型(常见):胁胀、乏力、食欲差。宜疏肝健脾,可用逍遥散(柴胡、白芍、白术、茯苓)加减。常按揉太冲穴(足背)、足三里穴(小腿)。
肝肾阴虚型:胁痛隐隐、口干眼涩、手足心热。宜滋补肝肾,可用一贯煎(生地、沙参、枸杞、当归)加减。避免熬夜耗伤阴血。
瘀血阻络型(见于肝纤维化/肝硬化):胁痛固定、面色晦暗、舌有瘀斑。需在医生指导下活血化瘀通络,常用丹参、鳖甲、桃仁等。
重要提醒:中药需严格辨证使用,不能替代抗病毒治疗!尤其对已知肝病患者,务必在正规中医师指导下用药,避免加重肝脏负担。
肝脏是人体最隐忍的器官,它不会轻易喊痛,却承担着500多项生命机能。在世界肝炎日,让我们记住:预防优于治疗,筛查贵在及时。接种疫苗、阻断传播、定期检查、科学护肝——每一步行动,都是对生命健康的庄严承诺。中医智慧更提醒我们:情绪舒畅、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方能令肝气条达,百脉调和。别让沉默的肝脏独自承受伤害,从今天开始,用心倾听它的声音。(文/闫赵斌 作者就职于河南省中医院肝胆脾胃病科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