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生

调和身心,健康享“瘦”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肥胖”与“超重”已成为困扰全球的健康难题。肥胖不仅影响体态,更是多种慢性疾病的温床,如Ⅱ型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脂肪肝、骨关节疾病,甚至某些癌症。中医则形象地将肥胖者称为“肥贵人”、“膏人”或“脂人”,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的记载,深刻认识到肥胖与饮食、体质、生活方式的内在联系。

中医学如何认识肥胖?

中医认为肥胖并非简单的“吃得多,动得少”,其核心病机在于“本虚标实”:

1.本虚:

脾虚为关键:脾主运化水谷水湿。脾虚则运化无力,导致水湿停聚、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反而化为痰湿膏脂堆积体内。中医常说“脾为生痰之源”。

肾气不足:肾主水,司开阖,肾阳不足则气化不利,水液代谢失常,加重痰湿内停;肾气亏虚也影响推动脏腑功能,导致代谢缓慢。

肝失疏泄:肝气郁结影响脾胃升降和胆汁分泌,导致气滞、食积、湿热内生,影响脂肪代谢。

2.标实:

痰湿内阻:痰湿是肥胖最常见的病理因素。脾虚运化无力,水湿凝聚成痰,痰湿流窜周身,阻滞气机,形成肥胖(尤其是松软、水肿型肥胖)。常表现为身体困重、胸闷脘痞、舌苔厚腻。

气滞血瘀:痰湿阻滞,必然影响气血运行,导致气机不畅、血液瘀滞。瘀血形成后,又进一步阻碍代谢,形成恶性循环,使肥胖顽固难减,甚至出现肤色暗沉、舌有瘀斑等表现。

胃热亢盛:部分肥胖者食欲旺盛,易饥多食,中医认为可能与胃火过盛有关。热盛消谷(消化过快),摄入过多;或胃热灼津,导致口渴喜冷饮。

中医减肥有哪些方法?

中医减肥原则:综合调理,标本兼顾。中医减肥绝非单纯追求体重下降,而是通过调整脏腑功能、祛除病理产物、改善体质,达到健康减重、防止反弹的目的。

其方法多样,强调个体化:

1.中药内服:根据个人体质辨证论。

健脾化痰祛湿:针对脾虚痰湿型(最常见),代表方如参苓白术散、二陈汤、防己黄芪汤加减。

疏肝理气化滞:针对肝郁气滞型,常用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加减。

清热利湿通腑:针对胃热湿阻型,可用防风通圣散、茵陈蒿汤加减。

温肾助阳化气:针对脾肾阳虚型,可用真武汤、金匮肾气丸加减。

活血化瘀通络:针对兼有瘀血者,常在方中加入丹参、山楂、当归、桃仁、红花等。

2.针灸疗法:

针刺: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如中脘、天枢、大横、带脉、足三里、丰隆、阴陵泉、三阴交、曲池等),调节脾胃功能、抑制亢进食欲、促进代谢、利水消肿、疏通经络。

耳穴贴压:常用“饥点”、“内分泌”、“神门”、“脾”、“胃”、“三焦”等耳穴,用王不留行籽或磁珠贴压,方便易行,可辅助控制食欲、调节内分泌。

穴位埋线:将可吸收线埋入穴位,产生持久温和的刺激,延长针灸效应,适合不能频繁就诊者。

3.推拿与经络调理:

运用特定手法(如摩腹、揉腹、点按穴位、捏脊、循经推拿)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加速局部脂肪代谢、改善脏腑功能。尤其对腹部、背部、四肢的推拿效果显著。

4.饮食调养(药膳):

原则:均衡、适量、清淡。遵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原则。

重点:控制总热量,尤其限制肥甘厚味(油腻、甜食、高糖饮料)、生冷寒凉食物。多选用健脾利湿化痰食材,如薏苡仁、赤小豆、冬瓜、白萝卜、山药、茯苓、荷叶、山楂、海带等。

药膳举例:薏米红豆粥、冬瓜荷叶汤、山楂决明子茶、茯苓山药排骨汤(适量)。

5.生活方式调整: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伤脾肾阳气)。

适度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太极拳、八段锦),持之以恒。“动则生阳”,运动能振奋阳气,促进气血流通,加速痰湿代谢。

调畅情志: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精神压力(七情内伤易致肝郁气滞,影响脾胃)。

中医药减肥效果通常是渐进的,强调多种方法结合(如中药+针灸+饮食运动),并需长期坚持,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是防止反弹的根本。但对于某些特殊肥胖(如内分泌疾病、药物引起等),应首先治疗原发病。

中医减肥是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核心,着眼于调理失衡的内在环境,祛除痰湿瘀滞等病理产物,恢复脏腑正常功能。它追求的不仅是体重的减轻,更是体质的改善、精力的提升和整体健康的回归。面对肥胖问题,不妨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踏上一条更健康、更持久的“享瘦”之旅。健康之美,源于由内而外的平衡与和谐。(文/贾玉聪 作者就职于河南省中医院Ⅰ期临床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