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全球约有3.39亿患者 ,中国成人哮喘患病率约为4.2% ,且呈上升趋势。西医治疗以吸入激素、支气管扩张剂为主,但部分患者仍面临反复发作、药物依赖等问题。
中医对哮喘的认识已有2000多年历史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喘鸣”“哮吼”的记载,并提出“肺为娇脏,易受邪侵”的理论。通过辨证施治、整体调理 ,中医不仅能缓解急性发作,还能减少复发,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一、中医对哮喘的病因与病机认识
中医认为,哮喘的发病与“外邪侵袭、痰饮内伏、脏腑失调”密切相关,其病位主要在肺、脾、肾三脏。
1. 基本病机:痰饮内伏,气道壅塞
宿痰伏肺 :哮喘的病理基础多为痰饮宿伏于肺。
脾虚生痰 :脾为生痰之源,若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则聚湿成痰,上贮于肺。
肺失宣肃 :肺气不利,津液停聚为痰,痰阻气道,呼吸不利。
肾不纳气 :肾虚不能蒸化水液,痰饮内生。
2.发作期病机:外邪引动,痰随气升
哮喘急性发作多诱发而生,由外感六淫(风寒、风热)、情志失调、饮食不当、劳倦等因素诱发,导致痰随气升,壅塞到气道,肺失宣降,表现为哮喘发作的多种形式。
3. 缓解期病机:肺脾肾虚损
哮喘缓解期多以本虚(肺、脾、肾虚)为主 。比如肺气虚了,卫气不固,容易感冒生病,气力不足,咳嗽气短;脾气虚了,脾脏运化无力,痰湿内生,不想吃东西,腹胀食少,可能容易拉肚子;肾气虚了,摄纳无权,动则喘甚,腰膝酸软,尿频尿多,夫妻生活差等。
总之,哮喘容易反复发作,大部分人属于本虚标实证,发作期以邪实(痰、寒、热、气郁)为主,缓解期以正虚(肺脾肾不足)为主。
二、哮喘在中医上的常见证型以及治疗用药
因为哮喘分为发作期与缓解期 ,根据症状特点,中医进行了辨证分型:
1.发作期(急则治标)
寒哮 :咳喘,痰液是白色清稀的,病人往往畏寒怕冷,舌苔白滑。中医治则是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如可以用小青龙汤治疗)。
热哮 :咳喘,痰说黄色黏稠的,口干口渴,病人怕热喜欢冷饮,舌红苔黄。治则是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如定喘汤)。
2.缓解期(缓则治本)
肺脾气虚 :病人容易胸闷、气短、乏力,因为卫气不固,抵抗力差,容易感冒,食欲不好。治则是补肺健脾(比如大家熟悉的玉屏风颗粒,或加上六君子汤)。
肾不纳气 :动则气喘,腰膝酸软,夜尿多。这时候,我们中医就会通过补肾纳气(如金匮肾气丸)来治疗啦。
3.中医的外治方法
除了方剂以外,针对哮喘,中医还有许多外治方法,比如我们大家熟悉的穴位贴敷(三伏贴、三九贴),药剂中含有很多相关治疗药物(白芥子、细辛等)贴敷肺俞、膏肓穴,冬病夏治,减少冬季发作。还有拔罐刮痧 可以沿着 背部膀胱经走罐,化痰通络,缓解胸闷,都能达到不错的效果。每周艾灸保健灸足三里、气海穴 ,也能提升正气。这里,我们还要推荐医学埋线治疗,疏风通络,对于抑制哮喘反复急性发作,效果也是不错的。
三、缓解期的中医作用
中医非常重视强调“治未病”,调养防复发,在缓解期调理,能显著降低急性发作复发率。
1.饮食调理:宜忌分明
特别是在发作期,饮食清淡,戒烟酒,禁食油腻、生冷、刺激、易过敏的食物,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进食一些补肺(山药、百合、银耳)、健脾(薏米、莲子、芡实)、化痰(白萝卜、陈皮、金桔)的食物。另外,哮喘患者要远离尘螨、花粉、宠物毛发。
2.气功与呼吸操训练
八段锦是中医的宝贵财产,特别是“双手托天理三焦”“调理脾胃须单举”两式,适合哮喘患者。
3.情绪管理:疏肝解郁
哮喘与情绪相关,焦虑、抑郁易诱发发作。同时可饮用玫瑰花茶,或按摩太冲穴疏肝气。
四、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效果更佳
1、西医快速控制,中医减少复发
急性发作期以西药快速缓解症状,中药强化药效。缓解期则辅以中药、针灸调理体质,减少药物依赖降低反复发作。
2、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研究
Meta分析 认为(2022年,纳入15项研究):中药加西药治疗哮喘的有效率可提高20%,且副作用更低。因此《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指出,中医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可以说,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智慧的结晶,守护呼吸健康的卫士。哮喘虽易反复,但只要通过科学的“中医整体调理加西医精准控制”,完全可以实现“减少急性发作、降低药物依赖、提升生活质量”的治疗目的!(文/尉飞 作者就职于河南省中医院感染性疾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