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生

清凉一夏有妙招!中医养生指南助您安然度暑

夏季,高温酷热,多地进入“桑拿天”,空气湿度大,体感闷热,此时常受夏季风影响,多雨潮湿,人体易被“暑湿”侵扰。昼长夜短,阳气最盛。该时段最易出现由心火过亢引起的脾气暴躁、失眠多梦、口舌生疮等症状。夏季养生重点也随之改变,请大家根据以下法则及时调整。

法则一:夏季养生,"养心"为主

《黄帝内经》记载:"夏三月,此谓蕃秀......使志无怒",中医认为,夏季与五脏中的“心”相应,心主血脉、藏神志,为“君主之官”。此时天气炎热,人体气血外浮,易耗伤心气,出现心烦失眠、疲倦燥热等问题。因此,夏季养生重在“养心”。

夏季昼长夜短,可稍晚睡(不晚于23点)、早起(5-7点),以顺应阳气升发。午时(11-13点)心经当令,宜小憩15-30分钟,闭目养神,可缓解疲劳,平复心火。在此时段,也可顺心经走向拍打双臂内侧,也就是从小指指尖沿手臂内侧上行,每侧拍打3到5分钟。可刺激心包经脉,调和气血。

法则二:夏季养生,祛湿为重

盛夏湿热交织,人体易受“湿邪”侵袭。中医认为,“湿性重浊黏滞”,立夏之后,雨水增多、气温升高,湿热交蒸易困脾胃,导致头身困重、食欲不振、大便黏腻、舌苔厚腻等症。“脾主运化水湿”,因此夏季养生需以“健脾祛湿”为核心,兼顾清热解暑,方能内外调和,安然度夏。

湿气重者饮食宜清淡,避免肥甘厚腻、生冷冰饮,以防加重脾胃负担。推荐多吃健脾利湿的食物,例如在粥中加入陈皮、薏仁、白扁豆、芡实等,可达到健脾利湿的效果。多吃冬瓜、丝瓜、苦瓜等瓜类蔬菜,搭配红豆、薏米煮水喝,帮助排湿。

推荐食谱:冬瓜海带汤(清热消肿)、绿豆南瓜粥(润燥生津),少碰辛辣、油炸食物,避免加重体内湿热。午睡30分钟可缓解疲劳,但避免睡在风口或地板上,以防受凉。

此外,要避免外湿侵袭。少居潮湿环境,阴雨天关闭门窗,衣物被褥及时晾晒,出汗后及时擦干,避免“湿邪”从毛孔入侵。

适度运动,也可激发阳气,促进气血流通,强健脾胃。夏季可晨起或傍晚散步、练八段锦、太极拳等,微微发汗有助于排湿,但一方面要避免过度出汗,耗气伤津;另一方面,运动流汗后要避免冷气直吹,空调也不要温度过低,适度保暖肩颈、腹部,避免"人造寒湿"。

法则三:夏季养生,少食冷饮

三伏酷暑,一杯冰饮下肚,虽得片刻清凉,却可能暗损阳气。中医认为,“春夏养阳”,夏季人体阳气外浮,脾胃内虚,此时若过度贪食冰饮,如同“寒邪直中脏腑”,易引发腹痛腹泻、食欲减退、倦怠乏力等问题,甚至为秋冬咳喘、痛经等埋下隐患。

脾胃为“后天之本”,冰饮入胃,首伤脾阳。脾阳不足则无法运化水湿,易生痰饮,出现腹胀、大便稀溏、舌苔白腻等症状,久之可致“寒湿困脾”。

根据以往门诊接诊的经验,立夏之后,急性胃肠炎的患者会明显增加。在此提醒:脾胃最忌冷热交替刺激,还会造成体内寒热错杂,从而出现阴阳失调、气机逆乱。建议少吃冰镇食品,可在家自制酸梅汤、绿豆汤等,消暑解渴,健脾祛湿。

法则四:夏季养生,调畅情志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所以立夏之后,人容易情绪波动。夏季与心气相通,高温易扰动心神,引发烦躁易怒、失眠多梦、注意力涣散等问题。《黄帝内经》强调“使志无怒,使气得泄”,夏季养生的关键之一在于调畅情志,以静制躁,避免“心火亢盛”伤及脏腑。

夏季温度高,人容易烦躁不安,为避免情绪反复,急躁易怒,可通过以下方式来调节情绪,达到夏季养生的目的:

选择日落前后在绿荫下慢行,配合深呼吸(吸气4秒、呼气6秒),可疏解肝气;此外,八段锦中“摇头摆尾”式可疏通心包经与肝经,调和心肝之火。

多听轻松舒缓音乐,平息心火。在中国古典音乐“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中,主音为徵调式的风格欢快,轻松活泼,如《紫竹调》《醉渔唱晚》等,听完让人心情愉悦。

闻香亦可静心。佩戴茉莉、薄荷香囊,或薰燃檀香、艾草等芳香醒脾、开窍宁神。

此外,冥想,登高望远等方法,也有助于情绪调节。

《养生论》云:“夏季炎蒸,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暑热虽盛,心静自凉。通过饮食清补、规律作息、适度运动与情绪管理,可调和气血,使“心火下济肾水,肾水上滋心火”,达到水火既济、神志安宁的状态。坚持夏日养心之道,不仅防病于未然,更为秋冬收藏奠定基础。(文/李欢 作者就职于河南省中医院治未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