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检验工作中,很多人都知道“血清总IgE”这个项目是检测过敏的,往往会想当然以为“总IgE”检测结果高就是过敏,检测值越高过敏越严重!然而,总IgE高真的等于过敏吗?事实并非如此!
下图是统计了我院近五个月血清总IgE检测值高于医学参考范围上限的164名患者的诊断分布情况。由图可以看出,仅二分之一的患者存在过敏相关情况。

在临床检测中,有些人总IgE>1000 IU/ml,却没有任何过敏症状;而另一些人明明“喷嚏连连,眼痒、流涕”过敏症状严重,但是“总IgE”检测值却完全正常。因此,仅仅依靠血清总IgE水平来诊断过敏,是存在误诊风险的。
为什么存在以上情况呢?首先我们要知道IgE是什么。IgE(免疫球蛋白E)是一种抗体,它和IgG、IgD、IgA、IgM本质一样,主要由B细胞产生,在过敏反应,抵御真菌感染,防御寄生虫中起重要作用。IgE可以针对无数种外来抗原成分,而我们日常所熟知的“过敏”往往都是Ⅰ型超敏反应,它是由针对特定过敏原(例如花粉,尘螨,猫狗毛屑等)的特异性IgE抗体(sIgE)引起的。由特异性IgE诱发的“Ⅰ型超敏反应”往往分两个阶段:
1.致敏阶段:过敏原花粉进入体内→刺激B细胞产生特异性IgE抗体(sIgE)→sIgE结合到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
2.过敏阶段:机体再次接触相同花粉成分→花粉抗原与sIgE结合→诱导肥大细胞等脱颗粒,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引发Ⅰ型超敏反应症状(例如过敏性鼻炎等)。
血清总IgE包括非特异性IgE和特异性IgE(sIgE),其中仅sIgE与“Ⅰ型超敏反应”疾病相关。因此,仅依靠总IgE升高并不能明确诊断过敏性疾病。
这时候就有人会问,明明过敏症状明显,临床诊断明确,为什么血清总IgE处于正常范围,甚至还偏低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免疫球蛋白IgE在机体所有免疫球蛋白类型中是含量最低的,血清总IgE是针对无数种抗原成分的,其中仅特异性IgE诱导Ⅰ型超敏反应,况且每种sIgE 占总 IgE 的比重很低。比如某人仅对“柳树花粉”过敏,他体内针对“柳树花粉抗原”的sIgE仅需要很少的量,就会诱发明显的过敏症状。但是这个针对柳树花粉sIgE并不会引起血总IgE的明显变化;其次,如果机体刚经历完过敏激发状态,体内sIgE 含量消耗较多,它不仅不会引起血总IgE升高,甚至总IgE含量还要低于正常;最后,血清总IgE抗体检测适用于由IgE抗体介导的I型过敏反应,临床上还有一些过敏反应是由其它免疫途径介导的:比如IgG抗体介导的食物不耐受;由T细胞介导的过敏性接触性皮炎,虫咬性皮炎等。这些虽然也有临床过敏症状,但是血清总IgE未必会升高。
既然血清总IgE增高不能确诊过敏,正常又不能排除过敏,检测它又有哪些临床意义呢?
1.作为临床过敏性疾病的重要辅助诊断和筛查指标
有明确过敏症状,总IgE水平明显增高,高度符合临床诊断;有明确过敏症状,总IgE水平明显增高,sIgE检测阴性,多提示存在未检出过敏原。
2.辅助诊断寄生虫感染
在寄生虫流行地区或有相关暴露史并出现相应症状(如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腹痛、腹泻、咳嗽、皮疹等)的患者,血清总IgE显著升高是提示寄生虫感染的重要线索。治疗有效后,总IgE水平通常会下降。
3.应用于临床特殊疾病的辅助诊断
高IgE综合征:一种罕见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特征之一就是血清总IgE水平极度升高(常>2000 IU/mL),伴有反复皮肤和肺部感染、多发性脓肿、牙齿发育异常、严重湿疹样皮疹、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
嗜酸性粒细胞相关疾病: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等,也可能伴有总IgE升高;
部分皮肤病:大疱性类天疱疮、疱疹样皮炎、慢性指端皮炎等;
血液系统疾病:IgE型骨髓瘤。
4.应用于临床病情和治疗监测
①总IgE>1000kU/L是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ABPA)的主要诊断指标之一,并在病情监测中具有重要意义;
②临床应用生物制剂“奥马珠单抗”抗IgE治疗时,总IgE水平是确定给药剂量、频次的重要依据;
总之,血清总IgE检测结果需结合临床病史和其它检测结果综合解读,以便准确判断疾病情况。(文/何志强 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