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食物多样:健康餐桌的“调色盘”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每人每天应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达到25种以上。日常饮食可参照“膳食彩虹”原则,通过谷薯类、畜禽鱼虾类、蔬菜及水果类、蛋类、奶豆类等五大类食物的科学组合,搭建营养均衡的饮食结构。
1. 主食要“花”
建议主食要粗细搭配,杂粮类可占主食的1/3-1/2。比如将小米、燕麦、鹰嘴豆等交替混入白米,既能补充B族维生素,又能延缓血糖升高,控制体重。比如早餐主食吃杂粮馒头,或搭配玉米、山药、芋头等;午餐主食选择糙米饭、藜麦饭、荞麦面条等,晚餐选择玉米面发糕等。
2. 果蔬要“艳”
建议每天进食蔬菜500克以上,保证餐餐有蔬菜,其中深绿色、橙红色、紫黑色等深色蔬菜占一半以上。小满时节推荐苦瓜、苋菜等时令品种。水果每天控制在350克以内,以枇杷、樱桃、香蕉等时令水果为主,种类要丰富,同时结合自身体质选择,避免大量进食水果,损害脾胃等。
3. 蛋白要“混”
建议动物蛋白与植物蛋白搭配食用,每天1个鸡蛋、300ml牛奶,畜禽肉和水产品隔日交替食用,豆制品可以选择豆腐、豆筋、豆干等,两者搭配食用,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既能保证充足的优质蛋白摄入,又能避免摄入过多脂肪、胆固醇等,减少心脑血管等疾病的风险。需要提醒的是,因牛奶中含有乳糖,进食后可能会出现不耐受的情况,比如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可以把牛奶换成豆浆等,也可以从少量开始尝试,逐步适应。但脾胃虚寒者不建议食用牛奶。
4. 搭配要“巧”
在常规饮食中融入山药、枸杞、百合等(药)食材。例如用五指毛桃煲鸡汤,或在杂粮粥中加入芡实、莲子等,既增加风味又提升营养价值,同时也能达到一定的食疗功效。
二、定量进食:把握健康的“度量衡”
1. 手掌量食法
主食:每餐熟重约1拳头(女性)或1.5拳头(男性)
肉类:掌心大小厚度(约2两)
坚果:单手自然弯曲能捧住的量(约20克)
食用油:白瓷勺2勺半(25~30克)
2. 三餐能量分配
早餐(7:00-9:00):占30%,应有主食、蛋白质、蔬果等
推荐组合:汤粥类+全麦馒头+鸡蛋+凉拌莴笋丝
午餐(11:30-13:00):占40%,保证充足的能量和蛋白质等
推荐组合:糙米饭+清蒸鱼+西兰花炒木耳+冬瓜汤
晚餐(17:30-19:00):占30%,清淡易消化
推荐组合:小米粥+虾仁豆腐+蒜蓉空心菜
3. 特殊人群调整
体力劳动者:根据自身情况,额外增加主食和蛋白质类
办公族:主食要粗细搭配
老年人:正餐减量1/4左右,上下午各加餐1次(如蒸南瓜、蒸山药等)
三、顺时食养之小满
小满时节“暑多挟湿”,易出现食欲缺乏、肢体困重等症状。饮食应遵循"三宜三忌":三宜:清热利湿(薏米、赤小豆)、健脾开胃(山药、陈皮)、补充水分(冬瓜、黄瓜);三忌:油腻厚味、生冷食物、过量甜食。
小满节气养生周食谱


烹饪小贴士
1. 药材使用前清水浸泡30分钟,去除杂质和苦涩味;
2. 煲汤时间控制在1.5小时内,避免营养流失;
3. 凉拌菜现做现吃,用橄榄油或亚麻籽油代替芝麻油;
4. 蒸煮代替煎炸,如清蒸鱼比红烧减少50%油脂摄入。
综上,日常饮食我们可以融合现代营养学与传统食养智慧,通过食物多样性奠定营养基础,精准定量实现平衡膳食,顺应节气调整达到天人相应。建议根据个体体质差异适当调整,必要时咨询专业营养师或医师。养生之道贵在坚持,让科学膳食成为守护健康的日常实践。(文/李颖颖 作者就职于河南省中医院膳食营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