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炎炎,暑气蒸腾,当身体无法承受高温的“烤”验,中暑便悄然袭来。中暑属中医“暑厥”、“暑风”等范畴,是人体正气(尤其是元气与津液)被盛夏酷烈的暑热病邪骤然耗伤所致。轻则不适,重则危及生命,及时识别与正确急救至关重要。
一、中暑症状:由轻到重的警示信号
1. 先兆中暑(暑热初袭):头昏脑涨、精神萎靡,大量出汗、口渴难耐,四肢酸软、全身乏力,注意力涣散、动作不协调,体温略高或正常(通常在37.5℃以下)。
2. 轻度中暑(暑热内郁):体温显著升高,常在38℃以上,面色潮红或苍白,皮肤灼热干燥或大汗淋漓,恶心呕吐、胸闷心慌,头痛加剧、脉搏加速,可能出现短暂性眼前发黑、站立不稳。
3.重度中暑(暑热闭窍动风 - 危急!):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神志不清、胡言乱语、昏迷抽搐,无汗、皮肤干燥滚烫,呼吸急促、脉搏细弱或急促紊乱,血压下降、循环衰竭,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二、中医视角下的急救关键:争分夺秒,清暑开窍固脱
一旦发现中暑(尤其是中、重度),必须立即行动!遵循以下步骤:
1. 脱离险境,移至阴凉:
首要!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通风良好、阴凉干燥处(树荫、空调房)。避免人群围观,保证空气流通。
2.宽衣解带,物理降温:
解开或脱去多余衣物,利于散热。关键降温法:用温水(非冰水!)浸湿毛巾,擦拭全身,特别是颈部、腋窝、大腿根部、腘窝(膝盖后方)等大血管丰富处。可辅以扇风或电扇(避免直吹)。避免直接用冰块或冰水敷体表,以免寒邪闭郁,反使暑热内攻。
3. 醒神开窍,刺激穴位:
人中穴(急救要穴):位于鼻唇沟上1/3处。用拇指指甲重掐,有强烈痛感,可开窍醒神,常用于昏迷、晕厥。内关穴(宽胸宁心):腕横纹上2寸(三横指),两筋之间。用力按压,可缓解恶心、呕吐、心慌。十宣穴(清热开窍):十个手指尖端正中。用指甲用力点刺或重掐,可泄热开窍。合谷穴(清热解表):手背虎口处。按压可疏风清热。
4. 补充津液,辨证用药(在神志清醒且能吞咽时):
首选:少量、多次饮用 常温的淡盐水、绿豆汤、酸梅汤或运动饮料,补充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
中医经典方药(需辨证或在医生指导下): 藿香正气水/软胶囊:适用于暑湿困阻(恶心、呕吐、胸闷、头身困重)为主的中暑。十滴水/仁丹:适用于暑热内闭(头晕、恶心、胸闷、腹痛)者。十滴水外用涂抹太阳穴、肚脐周围也有一定效果。安宫牛黄丸(仅限重症高热神昏抽搐时):用于热入心包、高热神昏、惊厥抽搐的危重时刻,务必在医生指导下或急救人员在场时使用,切勿自行给昏迷者灌服!
5. 及时送医,刻不容缓:
对于重度中暑患者(高热、昏迷、抽搐、无汗等),在实施以上急救措施的同时,必须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即使轻度中暑症状缓解,若后续仍有不适(如持续乏力、头晕、食欲不振),也建议就医调理。
三、中医智慧:预防中暑,防患于未“热”
起居避暑:“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避开日晒最烈的时段(10点-16点)外出。外出戴遮阳帽、太阳镜,使用遮阳伞。穿着宽松、浅色、透气的棉麻衣物。
饮食调养:“春夏养阳”,但暑天易伤气阴。饮食宜 清淡、易消化、富含水分。多吃瓜果蔬菜(西瓜、黄瓜、冬瓜、丝瓜、番茄、生菜),常喝绿豆汤、荷叶粥、冬瓜薏米汤、酸梅汤、淡竹叶茶、金银花露 等清暑益气生津之品。适量吃“苦”(苦瓜、莲子芯)以清心火。避免过食生冷寒凉(冰镇饮料、大量冰淇淋),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劳逸结合:“不妄作劳”。高温下避免剧烈运动或长时间劳作。保证充足睡眠,中午小憩(“子午觉”)养心。
调畅情志:“使志无怒”。保持心境平和,避免烦躁恼怒(“五志化火”会加重暑热不适)。
常备药物:家中或出行常备藿香正气水(无酒精型)、十滴水、风油精(外涂太阳穴、人中穴提神)、清凉油等。
暑热虽盛,防救有方。掌握这些知识,能让我们在炎炎夏日多一份从容与保障。记住,预防是最好的“解药”,而识别症状、及时正确的急救,是守护生命的关键防线。暑气蒸腾时,莫把身体作战场。一顶草帽遮阳,一碗绿豆清心,早归荫凉处,便是避暑真方。(文/曹玉聪 作者就职于河南省中医院Ⅰ期临床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