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生

夏至时节,守护孩子健康,从“胃肠”计议

“夏至三庚数头伏”,随着夏至节气的临近,即将迎来一年中最炎热潮湿的时段。暑热蒸腾,蝉鸣聒噪,高温与湿气交织,不仅考验着我们的体感舒适度,更悄悄考验着孩子们稚嫩的肠胃。

夏至时节,为何孩子肠胃更易“闹情绪”?

1.暑湿困脾正当时:夏至后,暑热愈盛,湿气更重。中医认为“暑多夹湿”。湿性黏滞重浊,易困阻脾胃,使运化功能减弱。暑热之邪则易耗气伤津,扰乱气机。孩子脾胃娇嫩,首当其冲。

2.贪凉饮冷伤脾阳:冰镇饮料、冰淇淋、冰西瓜是孩子们夏日的“心头好”。然而,过食生冷寒凉之物,会直接损伤中焦脾阳。脾胃阳气受损,就像灶台下的火被浇灭,无法正常腐熟运化食物,极易导致腹胀、腹痛、腹泻,甚至呕吐。民间“夏至不过不热”、“冬至饺子夏至面”的习俗背后,也蕴含着不过早、过度贪凉的智慧。

3. 饮食不洁风险骤增:高温高湿环境下,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繁殖速度达到高峰。食物稍有不慎就容易变质,苍蝇蚊虫活动猖獗。孩子吃了不干净或变质的食物,极易引发急性胃肠炎,出现发热、呕吐、腹泻(甚至脓血便)等症状。

4. 作息变动耗正气:夏至昼最长夜最短,孩子活动时间延长,可能睡眠不足;或因天热影响食欲,挑食偏食,导致营养摄入不均衡。这些都容易耗伤孩子的“正气”(抵抗力),使脾胃功能下降,外邪更易乘虚而入。

夏至护“胃”正当时,中医智慧助安然

顺应夏至节气特点,守护孩子肠胃健康,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 顾护脾胃阳气,饮食温软为要:

温食养胃是根本:鼓励孩子多喝温开水、温热的汤粥(如小米粥、山药粥、南瓜粥、绿豆汤常温饮用)。即使天热,也避免从冰箱拿出食物立即食用,稍微放置常温或温热后再吃。

严控生冷是关键:冰淇淋、冰镇饮料等务必限量,瓜果(如西瓜、甜瓜)虽解暑,也要适量,避免餐前大量食用冲淡胃液。尤其夏至后,更要警惕“中伏冰”的诱惑。

清淡易消化是原则:选择清淡、软烂、易消化的食物。烹调以蒸、煮、炖为主,避免油腻、辛辣、烧烤。适当增加健脾祛湿的食物,如山药、莲子、炒薏米、白扁豆、冬瓜、丝瓜等。

巧用“焦香”助运化:中医认为焦香入脾。偶尔吃点烤馒头片、或在煮粥时加入少量焦山楂、焦麦芽,有助于开胃消食。

2. 巧用食疗药膳,应季调理:

解暑开胃——乌梅陈皮饮:乌梅2-3颗,陈皮3克,冰糖或蜂蜜少许。加水煮开代茶饮。酸甜可口,适合预防暑湿伤脾引起的食欲不振。

健脾养心——山药莲子羹:夏至养心亦重要。山药(鲜品50克或干品15克),莲子(去心)10克,粳米30克。共煮成羹,可加少量冰糖。山药补脾养胃,莲子补脾止泻、清心除烦。

消食导滞——焦三仙茶: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各6克(中药房有售),煮水代茶饮。适用于吃多了、吃杂了导致的轻微腹胀、嗳气、食欲差。

3. 生活起居调摄,顺应天时:

保证充足睡眠养心神:夏至虽昼长,也要保证孩子规律作息,尤其重视午间小憩(哪怕半小时),有助于养心护阳,恢复精力。避免熬夜耗气。

择时活动避酷暑:选择清晨或傍晚相对凉爽时段进行户外活动,适度晒太阳(背为阳),微微出汗有助于排湿。避免烈日当空(尤其上午10点至下午4点)长时间暴晒或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

空调房中重“暖腹”:室内空调温度不宜过低(建议26-28℃),特别注意孩子腹部保暖,睡觉时盖好肚子,避免穿露脐装。避免空调、风扇直吹身体。

饮食卫生是底线:这是预防感染性腹泻的重中之重!饭前便后认真洗手;生熟分开;食物彻底煮熟煮透;不吃隔夜或疑似变质的食物;冰箱内食物存放时间不宜过长,充分加热再食用;保证饮用水清洁。

4.简单穴位按摩,居家保健:

摩腹:孩子仰卧,家长用手掌面(温暖后)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轻轻摩动3-5分钟。可健脾和胃,消食导滞。适用于腹胀、消化不良。

揉板门:手掌大鱼际平面中点。用拇指端揉100-300次。有健脾和胃、消食化滞的作用。

按揉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约孩子四横指宽),胫骨外侧一横指处。按揉双侧各1-3分钟。能调理脾胃、补中益气、增强抵抗力。

夏至,阳极阴生。守护好孩子的肠胃,就是守护他们夏日活力与健康的基础。从日常饮食起居入手,用温和的中医方法细心呵护,让稚嫩脾胃在暑热湿浊中也能稳健运行,孩子吃得好、睡得香、精神足,安然度夏,健康成长!(文/杨志杰 作者就职于河南省中医院儿康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