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生

六味地黄丸不是万能补肾药!这5类人越吃越虚

一、六味地黄丸的常见误用场景


组方溯源

六味地黄丸源自宋代《小儿药证直诀》,有着“三补三泄”的经典配伍。其组方由熟地、山萸肉、山药这“三补”之药,搭配泽泻、丹皮、茯苓这“三泄”之药组成。最初,它是为小儿“五迟五软”症所设计,主要用于改善小儿生长发育迟缓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后世医家发现其滋补肾阴的效果显著,逐渐将其演变为滋肾阴的基础方。

现代误用

在现代社会,由于商业宣传的影响,大众普遍形成了“腰酸=肾虚=吃六味地黄丸”的错误认知。实际上,中医有着“肾分阴阳,虚有六候”的辨证体系,肾虚并非只有一种类型,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很多人在没有经过专业医生辨证的情况下,自行服用六味地黄丸,不仅无法达到治疗效果,还可能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二、五大禁忌人群

1、舌苔厚腻(湿盛)人群

典型舌象:这类人群的舌象表现较为明显,白腻苔如积粉或黄腻苔如油膜,舌体胖大且齿痕明显。这是体内湿浊内蕴的直观体现。

病机溯源:当体内湿浊内蕴时,六味地黄丸中的熟地、山萸肉具有滋腻性,会加重脾胃的运化负担。就好比脾胃这个“运输队”本来就已经在处理大量的“湿浊货物”,此时再加上熟地和山萸肉这两个“大包裹”,就会让脾胃不堪重负,形成“闭门留寇”效应。患者可能会出现头重如裹、大便黏滞等症状,感觉身体沉重、不舒服。

2、便溏(脾阳虚)人群

典型指征:便溏(脾阳虚)人群有一些典型的症状表现。比如晨起腹痛即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五更泻”;进食生冷食物后,腹泻症状会加重;还可能伴有肛门坠胀感。

药理冲突:熟地黄的滋腻性阻碍脾胃运化,导致腹胀、食欲减退;寒性药成分(如丹皮)抑制血液循环,加重四肢厥冷。而泽泻、茯苓有利水渗湿的作用。对于脾阳虚导致便溏的人群来说,这些药物的作用可能会加剧腹泻症状,使病情更加严重。

3、感冒发热患者

禁忌原理:当人体受到外邪侵袭,出现感冒发热症状时,身体正处于与病邪抗争的阶段。此时服用滋腻的六味地黄丸,容易“闭门留寇”,就如同在战场上给士兵穿上厚重的盔甲,不仅不利于身体排出病邪,还容易使病邪内陷三阴,延长病程,让感冒发热的症状更加难以痊愈。

4、肾阳虚衰人群

鉴别要点:肾阳虚衰人群与肾阴虚人群有明显的症状区别。肾阳虚衰者表现为畏寒肢冷,即使在温暖的环境中也感觉手脚冰凉;夜尿清长,晚上起夜次数较多,尿液颜色清淡。而肾阴虚者则表现为五心烦热,即手心、脚心和心口感觉发热;小便短赤,尿液量少且颜色深黄。

误服后果:六味地黄丸主要作用为滋阴,对于肾阳虚衰人群来说,服用后会加重阳虚症状,甚至诱发阳痿、性欲减退等症状,使原本阳虚的情况更加严重。

三、六味地黄丸的正确功效与适用人群


功效解析

六味地黄丸具有多种功效,主要包括补肾益精、保护肝肾健康、润肺止咳和改善血管健康等方面。

适用人群

六味地黄丸为肾,肝,脾三阴并补而以补肾阴为主的成药,主要适用于肾阴虚的人群。肾阴虚的典型症状包括潮热、盗汗、手心和脚心发热、口燥咽干、遗精、梦遗、早泄等。此外,经常熬夜、用脑过度,出现头晕、耳鸣、盗汗、腰背酸软等症状的人,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六味地黄丸。

总之,六味地黄丸虽然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但并不是万能的补肾药。在使用时,一定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和病情,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服用,避免盲目用药,以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肾脏健康,正确对待补肾问题,让自己拥有一个健康、充满活力的身体,享受美好的生活。(文/庞欣欣 作者就职于河南省中医院医务部)

(编辑/王伟琰 审核/李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