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5日是第17个世界手卫生日。今年主题是:“合理使用手套,关键永远是手卫生”。“手卫生”不仅是医院感染防控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公众预防疾病的有效措施。那么生活中哪些场景下我们会通过双手感染疾病呢?又该如何走出洗手误区?一起来学习吧!
一、为什么说“手卫生”是医院感染防控的第一道防线?
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中,“接触传播”是最主要的途径,占所有传播方式的60%以上。医护人员的手可能携带多种病原体,若未规范清洁,可能通过直接接触患者或污染医疗器械、环境表面等间接传播病菌。
二、手是如何传播疾病的?
一只未清洁的手可携带数十万细菌,指甲缝中甚至隐藏38亿细菌。大多数病毒、细菌、寄生虫等都可以通过双手导致疾病。
场景1:生吃瓜果蔬菜。
寄生虫卵、细菌等通过手污染食物可导致细菌性痢疾等感染性腹泻或者寄生虫病。
场景2:处理生肉后直接备餐或食用未熟透的海鲜。
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甲肝病毒等可从生肉转移到手上污染即食食品或餐具。
场景3:接触宠物后未清洁手部。
宠物身体中的弓形虫卵、蜱虫可通过抚摸宠物后导致感染。
场景4:公共交通工具抓握扶手。
流感病毒、肠道病毒附着在扶手,揉眼睛/摸脸引发呼吸道或结膜炎感染。
场景5:小儿吮吸手指。
蛔虫卵、蛲虫卵可通过“手-玩具-口”途径感染人体。
场景6:医院探视接触患者。
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院内耐药菌可通过握手或触碰病房物品后传播。
三、哪些时刻必须洗手?
1. 饭前便后:阻断粪-口传播链。
2. 护理患者或婴幼儿前:保护易感人群。
3. 打喷嚏、咳嗽后:
4. 接触公共物品后(如电梯按钮、门把手)。
5. 处理垃圾或污染物后。
6. 外出回家后。
7. 触摸宠物后。
8. 就医前后。
四、洗手误区纠正:
误区1:仅用清水冲洗。
真相:肥皂或洗手液能破坏病菌脂质膜,清水无法有效去污。
误区2:盆装水反复洗手。
真相:静止水易滋生细菌,流动水更安全。
误区3:免洗手消毒液替代洗手。
真相:仅适用于无可见污物时,且需揉搓至少20秒。
误区4:戴手套代替洗手。
真相:手套上可能存在肉眼看不到破损,存在渗透的风险,摘除手套时,手套外部的细菌容易污染到手。
误区5:洗手时间短。
真相:很多人洗手时只是随便搓几下就结束了,这样根本无法彻底清洁双手。正确的洗手时间应不少于20秒,相当于唱完一首《生日快乐》歌的时间。
误区6:忽略指尖、指缝和手腕。
真相:这些部位是容易藏污纳垢的地方,如果不注意清洁,就会留下病原体,推荐按照“七步洗手法”的要求,揉搓双手的每一个部位。
误区7:洗完随意擦手。
真相:干手用品要洁净。推荐用一次性纸巾或洁净毛巾等。避免使用不洁的毛巾等将双手再次污染。
误区8:在公共场所用普通肥皂。
真相:在公共场所,肥皂因被不同的人反复接触使用而容易被各种病原体污染,洗手液一般通过按压或感应获得,较少被污染,因此,更推荐使用洗手液。
手卫生不仅是医护人员的专业职责,更是每个人守护健康的日常行动。5月5日是世界手卫生日,让我们从规范洗手开始,切断感染链,为公共健康与医疗安全筑起屏障!(文/温世宝 作者就职于河南省中医院感染管理与疾病预防控制办公室)
(编辑/王伟琰 审核/李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