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生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 | 掌握防癌核心知识,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癌症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因癌症死亡的人数占全球死亡总人数的六分之一。《2024年全国癌症报告》显示,男性前五位高发癌症(肺癌、结直肠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和女性前五位高发癌症(肺癌、乳腺癌、甲状腺癌、结直肠癌、子宫颈癌)。癌症并非“绝症”,而是可防、可筛、可治的慢性病。《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提出,到2030年要让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达80%以上。提升防癌素养,提早掌握防癌核心知识,可以显著降低癌症威胁。

一、预防先行:避开癌症的“危险雷区”

1. 致癌因素“黑名单”

感染防控:

HPV病毒→宫颈癌、口咽癌:尽早接种HPV疫苗(9-45岁均可),定期宫颈癌筛查(TCT+HPV检测)。

乙肝/丙肝病毒→肝癌:接种乙肝疫苗,慢性肝炎患者每6个月做肝脏超声+甲胎蛋白(AFP)检查。

幽门螺杆菌→胃癌:呼气试验筛查阳性者,及时药物根除治疗。

生活习惯调整:

戒烟:吸烟导致肺癌风险增加10-20倍,戒烟10年后肺癌风险下降50%。

限酒:酒精是肝癌、乳腺癌、食管癌的明确致癌物,男性每日饮酒≤25克(约1两白酒)。

减重:肥胖增加13种癌症风险,BMI≥24者需控制腰围(男<90cm,女<85cm)。

不吃霉变食物:黄曲霉毒素常存在于受潮霉变的谷物、粮食中,即使高温烹饪也无法杀灭破坏,长期低剂量摄入会显著增加肝癌风险。

2. 家庭防癌“微改造”

厨房:高温油炸时开油烟机,减少苯并芘(强致癌物)吸入。

冰箱:腌制食品存放≤20天,避免亚硝酸盐超标。

卫生间:不用含石棉的老旧建材,接触石棉可致间皮瘤。

二、早筛早诊:抓住癌症的“黄金干预期”

1. 高危人群“对号入座”

2. 警惕身体“求救信号”

异常肿块:乳房、颈部、腋下等部位出现无痛硬块。

持续不适:长期咳嗽、声音嘶哑、吞咽困难超过2周。

异常出血:痰中带血、便血、绝经后阴道出血。

体重骤降:6个月内体重下降≥10%且无明确原因。

三、科学治疗:把握“生命主动权”

早诊患者:优先手术切除(如早期肺癌、胃癌),部分可根治。

中晚期患者:综合运用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如PD-1抑制剂),将癌症变为“慢性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肿瘤治疗领域,现代医学的三大常规手段(手术、放疗、化疗)虽成效显著,但患者常面临免疫力低下、毒副反应严重等问题。中医通过“整体观”与“辨证论治”,为肿瘤治疗提供了多层次、个性化的补充方案,其中督灸、葫芦灸、耳穴贴压等特色疗法可以很好的缓解化疗后的不良反应。

提早掌握防癌知识,我们完全有能力将癌症“拒之门外”。早期发现癌症不是“运气”,而是 科学意识+主动行动 的结果。从40岁起建立癌症筛查计划,就是对自己和家庭最负责任的投资!(文/卞慧慧 作者就职于河南省中医院肿瘤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