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院啦,高高兴兴把家还!但有个细节可不能忘,住院期间使用过的个人物品可能携带有细菌或病毒,出院后妥善清洁消毒这些物品非常重要,尤其是家中有免疫力较低的老年人或儿童时。以下是出院后对个人物品的清洁消毒小贴士:
一、清洁消毒原则
1. 分类处理:根据物品材质和用途,选择合适的清洁消毒方式。
2. 清洁优先:消毒前应先清洁物品表面,去除污渍和灰尘。
3. 安全操作:使用消毒剂时,注意通风,避免接触皮肤和眼睛,必要时戴手套和口罩。
二、不同物品的清洁消毒方法
1. 衣物、床单、毛巾等纺织品
清洗:使用洗衣液或洗衣粉,用60℃以上的热水清洗,高温有助于杀灭细菌和病毒。
消毒:可加入含氯消毒液(如84消毒液),按说明书比例稀释后浸泡30分钟,再正常清洗。
晾晒:清洗后,在阳光下晾晒,阳光中的紫外线有助进一步消毒。
2. 餐具、水杯等
清洗:用洗洁精和清水彻底清洗。
消毒:可煮沸消毒(煮沸10-15分钟),或使用高温蒸汽消毒器。也可用含氯消毒液浸泡30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
3. 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
清洁:用干净的软布蘸取少量75%医用酒精,轻轻擦拭表面,避免液体进入设备内部。
注意:不要使用含氯消毒剂,以免损坏屏幕。
4. 行李箱、背包等
清洁:用湿布擦拭表面,去除污渍。
消毒:可用75%医用酒精或含氯消毒液擦拭表面,注意避开皮质或易褪色材质。
5. 眼镜、假牙等个人物品
眼镜:用清水冲洗,再用眼镜清洁剂或少量洗洁精清洗镜片,最后用干净的软布擦干。
假牙:使用假牙清洁剂浸泡,按说明书操作,避免使用热水或酒精,以免损坏。
6. 其他物品
书籍、文件:可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或放置在通风处晾晒。
玩具:塑料玩具可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毛绒玩具可清洗后晾晒。
三、注意事项
1. 消毒剂使用:使用前应阅读说明书,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消毒剂并不是浓度越高越好,84消毒液通常为1:100(即1份消毒液加99份水)。避免将不同的消毒剂混合使用,以免发生化学反应后产生有害气体,如含氯消毒剂与洁厕灵混合会产生刺激性的氯气。酒精易燃,应避免大面积使用。
2. 通风:对物品进行清洁消毒时应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吸入刺激性气体。
3. 个人防护:接触消毒剂时戴手套和口罩,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和眼睛。使用紫外线消毒器时避免直射眼睛和皮肤。
4. 特殊物品:如不确定如何消毒,建议咨询专业人士。
四、心理调适
出院后不仅要关注物品清洁,也要注意心理调适,保持积极心态,逐步恢复正常生活。
结语
通过正确的清洁消毒方法,可以有效降低交叉感染风险,保护家人健康。希望本文能为您提供实用的帮助,祝您早日康复,生活愉快!
(文/许磊 作者就职于河南省中医院感染管理与疾病预防控制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