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经常见到一些中老年人,走路缓慢、姿势僵硬,动作也变得迟缓,手指不自觉地颤抖?这些看似普通的现象,有可能是帕金森病的征兆!
今天是2025年4月11日,我们迎来了第29个"世界帕金森病日"。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帕金森病患者人数已突破380万,占全球患者总数的55%,且发病年龄呈现年轻化趋势(50岁以下早发型患者占比达15%)。
01、了解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作为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第二大神经退行性疾病,帕金森病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它是由于大脑中负责控制运动的多巴胺神经元逐渐退化,导致多巴胺(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分泌不足,从而引发运动障碍和其他症状。帕金森病临床症状多表现为运动缓慢、不自主的肌肉收缩、言语和书写改变、自主运动减弱和身体的慢性震颤、步态异常、面部表情减退、构音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02、帕金森病的核心表现
1.运动症状(典型"四主征"):
静止性震颤:手、腿或下巴在放松时抖动(如"搓丸样"动作),活动时减轻。
肌肉僵硬:肢体活动时阻力增加,像"齿轮转动"或"铅管样"发紧。
动作迟缓:日常动作变慢(如穿衣、写字困难),走路小碎步、身体前倾。
姿势不稳:平衡能力下降,容易跌倒。
2. 非运动症状(容易被忽视):
嗅觉减退(常是最早信号)
睡眠障碍(夜间大喊大叫、拳打脚踢)
便秘、尿频
抑郁、焦虑或记忆力减退
03、帕金森病的分期
04、帕金森病中医诊疗
中医理论将帕金森病归属于“颤证”“痉证”,其发病与肝、肾、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以肝肾阴虚、气血两虚为本,风、痰、瘀为标,治以滋补肝肾、益气养血、熄风通络。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肌肉,肝风内动、肾精不足或脾虚湿盛,可能引发肢体震颤、肌肉僵硬等症状。
我们临床中医治疗帕金森病以“调和阴阳,通补兼施”为核心,通过六经辨证与脏腑理论结合,分阶段、分病机精准施治。优势是:病证症一体同调,形气神有机结合。从早中晚期、运动症状与非运动症状的管理、中西药物协同应用等多个维度展开。中西医结合可优势互补,延缓病程进展,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05、生活中的非药物干预
1. 饮食调养:补脾益肾,柔肝熄风
多吃富含纤维食物(燕麦、红薯、绿叶菜),预防便秘。
适量补充优质蛋白(鱼肉、鸡蛋),但避免与左旋多巴同服。
少吃生冷油腻,避免痰湿加重肢体僵硬。
2. 运动康复:动静结合,保持灵活
太极拳、八段锦:缓慢连贯的动作能改善平衡,减少跌倒风险。
手指操:如对指练习、握力球训练,延缓手部功能退化。
步态训练:有意识地迈大步,走路时喊“1、2、1”建立节奏。
3. 情绪管理:疏肝解郁,心态平和
帕金森易伴抑郁焦虑,家人应多陪伴鼓励。“肝主情志”情绪不畅会加重病情,下面方法值得借鉴:
音乐疗法:舒缓的古典乐帮助放松。
社交活动:参与兴趣小组,避免长期闷在家里。
穴位按摩:太冲、合谷等穴位有助于舒缓情绪。
06、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建议
1. 居家安全改造
浴室加装防滑垫和扶手,避免跌倒。
选择宽松、易穿脱的衣物(如魔术贴鞋)。
使用防抖餐具(如加重勺子)帮助进食。
2. 服药管理
左旋多巴类药物需定时服用,避免漏服或随意调整剂量。
记录症状变化,复诊时详细反馈给医生。
3. 长期随访:每3个月评估Hoehn-Yahr分期,动态调整方案。
4. 心理干预:帕金森病抑郁需疏肝解郁(逍遥散加减),必要时心理疏导。
07、今年世界帕金森日的宣传主题:
“人工智能助力帕金森病管理”
近年来人工智能(AI)技术发展突飞猛进,AI通过多模态数据分析为帕金森病的早期诊断、病情监测和治疗提供了新途径。近几年,人工智能,特别是机器学习,已经在计算机辅助诊断、监测和管理帕金森型神经退行性运动障碍中得到大量应用。AI通过分析患者的语音、手写、步态等数据,捕捉细微运动异常(如静止性震颤、步态冻结),在症状不明显阶段实现早期预警。AI在帕金森病诊疗中的常见应用有:步态障碍分析、面部表情识别、构音障碍分析、影像学诊断、疾病亚型预测与机制研究、远程管理与康复等几个方面。AI正逐步成为帕金森病管理的“智能助手”,从精准诊断到动态监测,再到个性化干预,显著提升了患者生活质量并减轻医疗负担。
总之,早发现、早干预是帕金森病患者降低护理成本和保持生活质量的光明之路。帕金森病需要长期管理,定期随访,多学科(神经内科、康复科、老年科、心理科等)诊疗,制定个体化方案显得尤为必要。
如果您的身边有老人出现动作迟缓、手抖、步态异常,请提醒他们尽早来脑病科或神经科就医。帕金森病虽无法根治,但通过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科学管理,可以起到病程进展,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文/王伟民 赵彦青 作者就职于河南省中医院脑病科、老年科)
(编辑/王伟琰 审核/李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