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生

这些症状提醒你春季需养肝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暖了,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朝气蓬勃,人体阳气也随之升发。中医认为,春属木,对应肝,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主导全身气血的运行。若春季肝气升发失常,如过亢或郁结,便容易引发一系列不适症状如头蒙、眼胀、腹胀、易崴脚,甚至儿童睾丸疼痛不适、女性外阴瘙痒等。

1、春季症状与肝的关系

头蒙、眼胀—肝开窍于目,肝气过旺或肝血不足时,气血上冲头目,易致头晕目眩、眼睛酸胀。春季风邪当令,风性上行,更易加重症状。

腹胀、消化不良—肝气郁结会横逆犯胃,导致脾胃升降失调,出现腹胀、食欲不振、嗳气等,即“肝木克脾土”。

易崴脚、关节僵硬—肝主筋,肝血不足或肝气不畅时,筋脉失养,柔韧性下降,易出现关节僵硬、运动损伤。

下焦问题(儿童睾丸疼痛不适、女性外阴瘙痒)—肝经循行绕阴器,湿热或气滞易沿肝经下注,引发局部不适。春季湿气渐重,内外湿邪交织,更易诱发此类问题。

2、春季养肝四大原则

1.疏肝气:忌压抑,宜畅达

2.情绪调节:避免生闷气、焦虑,可通过冥想、踏青、听音乐疏解压力。

3.拍打肝经:沿腿内侧及外侧(肝胆经循行路线)由大腿根部轻轻拍打足踝部,直至发热潮红,助气血畅通。

4.养肝血:少耗损,多滋养,睡眠充足:23点前入睡,因肝血在夜间11点至3点(肝胆经当令)最宜修复。

5.食补推荐:枸杞、红枣、菠菜、猪肝(适量),或饮用玫瑰花茶(疏肝)、菊花茶(清肝)。健脾祛湿:防肝郁克脾;饮食清淡:减少油腻、辛辣,多吃山药、薏米、茯苓等健脾利湿食材。

7.按揉穴位:足三里(健脾);太冲、行间(疏肝解郁),每穴按压5分钟,每日2次。

8.适度运动:升阳气,柔筋骨。晨练八段锦或八部金刚功:尤其“两手托天理三焦”“五劳七伤往后瞧”两式,助气血流通;拉伸筋脉:练习瑜伽或太极拳,重点伸展下肢,缓解筋脉拘紧。

3、对症调理小妙招

1.头蒙眼胀:用菊花10g、决明子5g泡茶,清肝明目;按揉太冲穴

2.腹胀嗳气:陈皮5g、山楂3g煮水代茶饮;顺时针揉腹5分钟。

3.关节不适:艾灸血海穴、阳陵泉穴,每周2次,温通筋脉。

4.下焦湿热外阴瘙痒:忌辛辣、甜腻,可煮赤小豆薏米水,必要时遵医嘱服用逍遥丸。

4、注意事项

1.儿童防护:避免穿过紧裤子,若睾丸肿胀需及时就医,排除器质性疾病。

2.女性护理:外阴瘙痒反复发作应排查感染,勿盲目用洗液,以免破坏菌群平衡。症状持续:若调理2周无改善,建议就医,结合现代医学检查排除其他病因。

春季养生重在“顺时而为”,通过疏肝、健脾、柔筋、祛湿,帮助身体适应气候变化。养肝不仅是调理单一脏腑,更是维护整体气机平衡。掌握科学方法,让春季成为焕发活力的起点!(文/王红霞 作者就职于河南省中医院护理部)

(编辑/王伟琰 审核/李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