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生

预防压疮 拒绝“气圈陷阱”


压疮是长期卧床或行动受限人群的“沉默威胁”,但许多人在预防过程中因错误认知反而加重风险。其中,“使用气圈(环形垫圈)缓解压力”是最常见的误区之一。本文将揭开压疮的真相,解析为何气圈是压疮预防的“隐形杀手”。

压疮的真相:不仅是压力问题

1. 压疮的形成机制

压疮并非单纯由“压力”导致,而是压力+剪切力+时间+组织耐受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皮肤和皮下组织长时间受压(尤其是骨突部位如骶尾、足跟、坐骨等),局部血液循环受阻,细胞缺氧坏死,最终形成溃疡。

2. 高危人群不止是卧床老人

脊髓损伤患者(感觉障碍)

重症患者(长期制动)

糖尿病患者(微循环差)

营养不良或极度消瘦者

大小便失禁人群(潮湿环境)

为什么气圈是“压疮帮凶”?

1. 环形设计导致局部压力集中:

环形垫圈的中心是空的,虽然看似减轻了中心部位的压力,但实际上压力会转移到环形边缘的接触区域。这种压力转移会导致环形边缘的皮肤和组织承受更大的压力,反而增加了压力性损伤的发生。

2. 阻碍血液循环:

环形垫圈会压迫周围的血管,尤其是静脉回流,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受阻。

血液循环不畅会进一步加剧组织缺氧和代谢废物的堆积,加速组织损伤。

3. 剪切力和摩擦力增加:

环形垫圈的不稳定设计可能导致患者在移动时产生滑动,增加剪切力和摩擦力。

剪切力会损伤皮下组织和血管,摩擦力则会直接破坏皮肤表层,增加压疮发生的风险。

4. 不适合长时间使用:

环形垫圈的设计无法均匀分散压力,长时间使用会导致受压区域的皮肤和组织持续处于缺血状态,最终引发压疮。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环形垫圈的设计会导致压力分布不均,阻碍血液循环,并增加剪切力和摩擦力,长时间使用不仅无法有效减压,反而会加重局部组织的损伤,尤其是对于已经出现红斑或早期压疮的患者。对于高危患者(如糖尿病、脊髓损伤者),环形垫圈的使用可能加速压疮的形成。

因此,压疮预防中应避免使用环形垫圈,选择科学、均匀分散压力的工具和方法,并结合动态护理措施,才能有效降低压疮风险。(文/任桂钰 作者就职于河南省中医院伤口造口康复护理门诊)

(编辑/王伟琰 审核/李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