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流感”色变的寒冬已然过去,现在回想起来还心有余悸。通过和“流感病毒”多番较量让我们明白,“不感染流感”才是预防流感的最终目的。因此,接种“流感疫苗”让我们机体提前具有抵抗力,才是目前应对“流感病毒”最经济有效的手段。
今天让我们用一场"病毒防御演习"的故事来和大家聊聊这个既神奇又有趣的过程:
第一幕:疫苗登场
当流感疫苗针头离开手臂的瞬间,无数经过"无害化处理"的病毒碎片(例如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通过毛细血管进入体内血液循环。这些碎片携带着流感病毒特有的"身份脸谱"——表面抗原。这些不属于我们自身的“病毒碎片”在血液中漂流,当经过身体免疫哨卡----“淋巴结”时被机体发现是外来者。
第二幕:情报侦察
在淋巴结处最先察觉“病毒碎片”的是树突状细胞,它就像戴着高倍显微镜的侦探,迅速采集这些病毒碎片,然后它们将碎片中的抗原信息加工成一张张"通缉令",再通过自身表面的MHC分子展示出来,就像警察局里在公告栏张贴的嫌犯照片。一张张特有的“病毒脸谱”就更容易让身体甄别和后续抓捕。
第三幕:紧急动员
淋巴结中,携带"通缉令"的树突状细胞把“抗原信息”传递给驻扎在这里的免疫细胞新兵。其中能与"通缉令"匹配的T细胞和B细胞会被立即激活,就像特警队通过人脸识别锁定了嫌疑人,然后这些细胞进行分化增殖,产生大量的抓捕部队。
第四幕:联合围剿
激活的抓捕部队中有不同的兵种:其中“辅助性T细胞”摇身变成战地指挥官,手持"抗原地图"开始调兵遣将;“杀伤性T细胞”组成特种部队,能够精准击杀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巨噬细胞”像装甲车一样在血管中巡逻,可以随时吞噬入侵者;“B细胞”接到指令后变身兵工厂--“浆细胞”,它每秒可以生产2000个"智能导弹"——抗体。这些抗体可以特异性结合病毒抗原,减弱毒性的同时协助其它兵种快速精准消灭病毒。
第五幕:建立档案
分化的部队中有“记忆B细胞”和“记忆T细胞”在围剿后开始整理作战档案,把流感病毒特征永久存入"免疫图书馆"。它们有的在骨髓安家,有的在脾脏定居,有的在外周淋巴结驻守,就像在身体各个要塞建立了哨所。至此,针对流感疫苗的“军事演习”已经完毕。
第六幕:终极防御
当真正的流感病毒入侵时,“记忆细胞”能瞬间唤醒防御体系:“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像磁铁般吸附病毒,阻断其感染细胞的能力;“杀伤性T细胞”精准清除被感染的细胞;“巨噬细胞”打扫战场吞噬病毒残骸。整个过程比疫苗接种时的演习快50倍,通常在流感病毒还没站稳脚跟时就将其全歼。这样我们就不会感染流感了。
最后我们要了解,这个精妙的"军事演习"通常需要2-4周完成布防,这也是为什么建议在流感季,提前一个月接种流感疫苗;还有就是流感病毒很是狡猾,它的“病毒脸谱”会时常改变,这样就要求我们每年都要更新疫苗。接种新的疫苗就像给身体的特种部队提供了最新的病毒情报手册,有了最新的“通缉画像”我们的免疫部队才能高效、快速地识别并消灭真正的入侵者。(文/何志强 作者就职于河南省中医院检验中心)
(编辑/王伟琰 审核/李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