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即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其周围组织结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随着现代从事低头工作方式人群增多,如电脑、空调的广泛使用,人们屈颈和遭受寒湿的机会不断增加,造成颈椎病的患病率不断上升。
脊髓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椎骨间连接结构退变,如椎间盘突出、椎体后缘骨刺、钩椎关节增生,后纵韧带骨化、黄韧带肥厚或钙化,导致脊髓受压或脊髓缺血,继而出现脊髓的功能障碍,严重可肢体瘫痪、残疾。通常起病缓慢,多见于 40 ~ 60 岁的中年人,多数患者无颈部外伤史,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常有“走路不稳、踩棉花感”等表述。
脊髓型颈椎病的基本病因是颈椎退变。在颈椎各个结构中,颈椎间盘退变发生最早。随着椎间盘质地变性,含水量减少,高度下降和周缘突出,椎间盘后部被覆的后纵韧带的增厚骨化,椎体边缘骨质增生,相应椎板间黄韧带及椎间关节应力增加,韧带关节囊增厚,弹性减少,压迫脊髓。颈椎在伸展时,椎管长度缩短,脊髓松弛,脊髓组织变“短粗”,截面积增大,黄韧带自侧后方折入椎管,纤维环及被覆的后纵韧带后突,脊髓受压增加;颈椎屈曲时,椎管拉长,脊髓变扁、变宽,弓弦作用使其前移,椎管前方之骨赘和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抵压脊髓,加重脊髓损害。脊髓受压和脊髓血供障碍导致脊髓内神经纤维数量减少,轴浆流阻断、扭曲变形,脱髓鞘变化,神经细胞坏死,脊髓炎症缺血等病理改变。
1、下肢麻木、沉重感,行走困难,下肢肌肉发紧、抬步慢,患者双脚有踩棉感。
2、上肢麻木、疼痛,双手无力、不灵活,写字、持筷等精细动作难以完成。
3、躯干感觉异常,胸部、腹部、双下肢有如皮带样的“束带感”,可伴有下肢烧灼感、冰凉感。
4、膀胱和直肠功能障碍。如排尿无力、尿失禁等排尿障碍,大便秘结等。
5、严重者可出现下肢呈痉挛性瘫痪,生活不能自理。
6、临床检查多见:颈部多无体征,上肢或躯干出现节段性分布的浅感觉障碍区。四肢肌张力增高;腱反射活跃或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如上肢 Hoffmann 征、下肢 Barbinski 征。
脊髓型颈椎病一般症状比较重,自我康复治疗困难,可采用类似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自我康复治疗方法。
1、正确认识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病程比较长,椎间盘的退变严重,发作时症状比较重,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休息。但是要消除恐惧心理,积极治疗。
2、休息。脊髓型颈椎病发作期,要适当注意休息,选择合适的枕头及有利于保持脊柱平衡的床垫,最好能做到既要维持整个脊柱的生理曲度,又应使患者感到舒适,达到使全身肌肉松弛,促进康复。
3、避免长期低头。改变不良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如卧在床上阅读、看电视等。
4、避免风寒、潮湿 。
1、药物治疗:包括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活血化瘀药、肌肉松弛药、消除局部软组织水肿药、营养神经药物等。常用的中药方子:用复元活血汤(大黄、柴胡、红花、桃仁、当归、天花粉、穿山甲、炙甘草),地黄饮子(附子、桂枝、肉苁蓉、山茱萸、熟地、巴戟天、石菖蒲、远志、石斛、茯苓、麦冬、五味子);
2、理疗:中药塌渍、雷火灸、艾灸、火龙罐等;
3、小针刀治疗;
4、超声引导下的神经阻滞治疗;
5、银质针及内热针治疗等;
6、微创介入治疗(1、椎间盘射频热凝术;2、椎间盘低温等离子消融术;3、脊柱内镜);
7、开放手术治疗。
以上这么多种治疗方法对脊髓型颈椎病都有一定的疗效,具体选择哪一种或几种治疗方案需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合理选择和使用。(作者就职于河南省中医院骨病三病区/疼痛科)
(编辑/王伟琰 审核/李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