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生

胆汁反流性胃炎:胃里的“不速之客”

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患者拿着胃镜报告来咨询,报告上会写着:胆汁反流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伴胆汁反流等。很多患者会有疑惑,什么是胆汁反流,严重吗,是胆囊出问题了吗?今天就来了解一下这位胃里的“不速之客”—胆汁反流。

1、什么是胆汁反流性胃炎 ?

正常情况下,胆汁由肝脏分泌后储存在胆囊中,进食后通过胆管排入十二指肠,帮助消化脂肪、蛋白质等。胆汁反流性胃炎则是指胆汁“走错了路”,从十二指肠逆流进入胃内,甚至进入食管。胃黏膜对胆汁的耐受性极低,胆汁中的胆酸、胰酶等成分对胃黏膜有强刺激性,长期接触会导致胃黏膜屏障受损,引发炎症、糜烂甚至溃疡。长期胆汁反流还与胃癌风险升高相关。胆汁反流可能与幽门括约肌功能障碍(胃与十二指肠连接处的“阀门”松弛)、胃部手术(如胃切除术)、胆囊疾病或长期不良生活习惯有关。

2、典型症状:胃的“抗议”信号不容忽视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普通胃炎,但以下表现需警惕:

1. 上腹部灼痛:进食后加重,尤其是油腻食物。

2. 口苦、恶心:晨起或空腹时明显,可能呕吐黄绿色胆汁。

3. 消化不良:腹胀,嗳气,早饱感,食欲减退、体重下降。

4. 并发症信号:严重时可出现胃出血(黑便)、贫血或Barrett食管(癌前病变)。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患者症状轻微,甚至无症状 ,仅通过胃镜检查发现。

3、如何诊断?

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胃黏膜损伤,可见胃内黄绿色胆汁潴留,黏膜充血、糜烂,是诊断的金标准。此外,24小时胃内胆汁监测可以定量分析反流程度;超声或CT检查可排查胆囊结石、胃部术后结构异常等诱因,辅助诊断。

4、治疗:修复胃黏膜,减少胆汁反流

常用的药物治疗有:

促胃动力药(如莫沙必利):加速胃排空,减少胆汁滞留;

黏膜保护药(如铝碳酸镁):中和胆汁,形成保护层保护胃黏膜。

抑酸药(如奥美拉唑):虽不直接对抗胆汁,但可缓解合并的胃酸过多症状。

生活方式调整

饮食:低脂、低糖、高蛋白,避免咖啡、酒精、辛辣食物。

进食习惯:少食多餐,睡前2—3小时不进食,餐后避免立即平卧。

体位:睡眠时抬高床头15-20厘米,利用重力减少反流。

控制体重:肥胖会增加腹压,加重反流。

手术干预

极少数严重病例(如术后解剖结构异常)需通过手术重建消化道“阀门”,改变胆汁引流路径。

5、预防胜于治疗

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减少高脂饮食。

戒烟限酒:尼古丁和酒精会松弛幽门括约肌。

谨慎用药: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可能加重胃黏膜损伤。

管理情绪:焦虑、压力可能通过“脑-肠轴”加重胃肠功能紊乱。

6、中医辅助调理

中医认为胆汁反流与“肝胃不和”相关,可通过疏肝理气、和胃降逆的方剂或针灸调节胃肠功能,但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胆汁反流性胃炎并非“小毛病”,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其隐匿性可能掩盖潜在风险。若长期反复出现上腹不适、口苦等症状,建议尽早就医,通过胃镜明确诊断。通过科学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多数患者可有效控制病情,缓解症状,重获健康的消化功能。

(文/李康艳 作者就职于河南省中医院消化诊疗中心)

(编辑/王伟琰 审核/李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