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里,人与自然是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养生需顺应四季更迭的规律。《黄帝内经》中蕴含着诸多养生法则,春季,万物复苏,阳气萌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领略《黄帝内经》中的春季养生智慧,不要错过这个养阳气的黄金时期。
春回大地,阳气升发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季,大自然从沉睡中苏醒,阳气开始升发,万物复苏。就像种子在春天破土而出,阳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在春季也呈现出向上、向外生长的趋势。人体的阳气同样顺应自然,此时若能合理调养,可使阳气顺畅生长,为一年的健康打下基础。
早睡早起,广步于庭
春季宜早睡早起,多接触晨光。“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早睡可顺应阳气收敛,让肝脏在夜间得以休养生息;早起则能使人体阳气随日出而升,充分吸收大自然的阳气精华。清晨漫步在庭院或公园,呼吸清新空气,舒展肢体,能促进气血流通,使阳气更好地在体内运行。同时,要注意保暖,“春捂秋冻”有其科学依据。春季阳气虽在上升,但气温仍不稳定,过早减少衣物,风寒之邪易趁虚而入,损伤人体阳气。尤其是老人、儿童和体质较弱者,更要根据气温变化适时增减衣物,重点为头颈、腰背和足部防寒保暖,为阳气的升发创造良好条件。
调畅情志,阳气和畅
《黄帝内经》认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春季肝气当令,情绪波动易影响肝脏功能,进而阻碍阳气升发。因此,春季要注重情志的调节,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积极向上,如同春天给予万物生机一样,对生活充满希望。可多参加户外活动,与家人朋友踏青赏花,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让身心在愉悦的氛围中得到放松。避免情绪大起大落,减少愤怒、焦虑等不良情绪的产生,使肝气得以顺畅疏泄,使阳气在体内顺畅运行。
适度春捂,防寒保暖
虽然春季气温逐渐回暖,但气候多变,早晚温差较大。“春捂秋冻”是春季养生的重要法则。过早脱去棉衣,一旦气温骤降,人体难以适应,寒邪容易侵袭人体,损伤阳气。尤其是年老体弱、儿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更应注意保暖,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物。一般来说,气温稳定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才可以逐渐减少衣物。
饮食养阳,以助春升
饮食在春季养阳中也起着关键作用。《黄帝内经》倡导“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均衡饮食理念。春季可适当吃一些具有升发阳气作用的食物,如韭菜、香椿、豆芽、春笋等。韭菜性温,能温中开胃、行气活血、补肾助阳,堪称春季养阳的佳蔬,可清炒韭菜,也能搭配鸡蛋做成韭菜炒蛋,简单又美味;香椿芳香鲜美,可健脾开胃、增加食欲,还能起到助阳的功效,香椿拌豆腐,清爽可口,营养丰富。
此外,可食用一些甘味食物,如山药、红枣、小米等,以调养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强健,才能为阳气的升发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将山药与红枣、粳米一起熬煮成山药红枣粥,既能健脾益胃,又能补气养血;小米熬成粥,上面那层浓稠的米油,更是滋养脾胃的佳品。同时,应避免食用过多生冷、油腻、辛辣之物,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像生鱼片、冷饮等生冷食物,会让阳气受损,炸鸡、烧烤等油腻食物则易加重脾胃负担,辣椒、花椒等辛辣食物食用过量,还可能引发内热,不利于阳气的正常升发。
春季是养阳气的关键时期,遵循《黄帝内经》中的春季养阳气法则,从起居、情志、保暖、饮食等方面入手,让阳气顺应自然规律生长。如此,我们不仅能在春季保持身体健康,还能为全年的良好状态奠定基础,享受自然赋予的美好与活力。让我们融入春升的节奏,用古老的智慧呵护生命,开启健康美好的一年。(文/吴明阳 作者就职于河南省中医院医保办公室)
(编辑/王伟琰 审核/李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