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生

春三月,养肝正当时

《黄帝内经·素问》有言:“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季阳气初升,人体气血从冬季的“闭藏”转为“生发”,在五行学说中,肝属于“木”,而春季正是万物复苏、草木生长的季节,因此春季与肝相应,是养肝的最佳时机。

如果我们不能抓住这个时机,肝胆生发不足,到了夏季就没有足够的火来长养心气,引发寒性病变。自然界中火的能量不足,所以养肝尤为重要,因为根据“虚者补其母”的原理,木是火的母亲,所以养肝有补心火的能量。

俗话说“肝脏不好,未老先倒”。作为人体最为重要的五脏之一,一旦肝不好,身体其他器官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一、肝脏不好的表现

1.面容发黄:肝脏功能受损,就会影响到胆红素的代谢导致面部发黄。

2.色斑:肝失条达,就会气滞血瘀,脉络瘀阻,加上郁火化热,灼伤阴血,就会导致面部气血不和,引起色素沉着,出现色斑。

3.眼睛不适:肝开窍于目,肝不好会出现视物模糊、重影、看到小星星、眼睛干涩、无神、红血丝、用眼疲劳等不适。

4.口臭:患有肝病影响肝脏的代谢功能,肝郁化火,火气上逆则出现口苦、口臭。

5.情绪变化大:肝脏疏泄失调可导致情绪波动,如情绪低沉、易怒等。

6.失眠多梦:很多人睡眠不好,表现为睡眠质量差,多梦,醒来时无精打采。中医有心主神,肝藏魂的说法,睡觉时应该是神魂归位,但神在魂不在。这就是魂不守身。

7.月经不调:肝气郁结,肝的藏血及疏泄功能就会失调,进而导致任冲二脉不和,月经紊乱。

二、养肝调肝脏——艾灸

1.肝俞穴:位于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艾灸此穴可以疏肝利胆,理气明目。对于黄疸、胁痛、吐血、眩晕、夜盲、目赤痛、脊背痛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2.太冲穴:位于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它是肝经的原穴,艾灸此穴能很好地调动肝经的元气,可缓解肝气上逆引起的头痛、眩晕月经不调等症状。

3.太溪穴:位于足内侧,足内踝(高点)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艾灸此穴可缓解头痛目眩、咽喉肿痛、耳聋、耳鸣、失眠、咳嗽等症状。

4.大敦穴:位于大脚趾内侧的趾甲缝旁边,艾灸或按摩此穴可以达到清肝明目之功效,使人头脑清晰,神清气爽。(文/李彩霞 作者就职于河南省中医院疼痛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