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美食大国,日常总是和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在大吃大喝、大鱼大肉之后,你有没有发现自己的肚子又圆了一圈?体重秤上的数字又往上窜了?
一、体重管理的时代背景
国家卫生健康委“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指出,我国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呈逐年递增趋势, 2030年我国成人、儿童超重肥胖率将分别达到70.5% 和31.8%,并指出超重(肥胖)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某些癌症等多种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
无论是春节后体重的飙升,还是日渐增多的“三高”患者,体重超标(肥胖)俨然已成为了“健康杀手”。“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提出:生活方式干预是体重管理的前提,而科学使用中医中药方法可以达到科学管理体重事半功倍的效果。
今天我们就用中医的智慧和大家说说如何“穴”以致用,助力体重管理。
二、肥胖与脾脏的关系
中医认为,肥胖的根本在于“脾胃失调,湿邪内生”。病机主要是“胃强脾弱”,导致痰湿积聚,进而引发气郁、血瘀和内热壅塞。《黄帝内经》曰:“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人体吸收进来有用的东西,先进入到脾。脾就像传送带一样,功能是把有用的原料输送进来,再把垃圾运送出去。传送带不停地传送,保持原料不停地输送到四肢、头和各个脏腑,这样来回有序地工作,保证进出平衡。
如果脾的功能不够强大,传送带软了,累趴下了,脏腑功能失调,水湿代谢障碍,就会导致脂肪堆积,体重增加,累积多了,就成了肥胖。
三、“穴”以致用,体重管理事半功倍
中医认为,人体的经络系统贯通全身,连接着各个脏腑和器官。当经络不通畅时,脏腑功能失调,水湿代谢障碍,气血运行受阻,脂肪堆积。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脏腑功能、疏通经络、促进代谢,从而达到有效控制体重的效果。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简单又易上手的“减重关键穴位”吧!
1、天枢穴:减肥第一穴
中医将胸腹分为天地,认为胸为天,腹为地,天枢在天地之间,被视为天地之气转换的枢纽。天枢穴属于足阳明胃经。它既是胃经的腧穴,又是大肠经的募穴,按揉天枢穴,能够起到健脾益气、排浊祛湿、升清降浊的功效。因为肥胖本身就是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的一种状态。
【位置】肚脐旁开2寸。
【按揉方法】用手指指腹按揉天枢穴,每日2次,每次5分钟。
2、丰隆穴:“减肥祛湿的神奇穴位”
中医说胖人多痰湿,因为痰湿多,人容易疲倦不爱动,做什么都没力气,吃什么都长肉。丰隆穴,属于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可以调节脾胃的运化功能,促进痰湿的排出,从而达到祛湿减肥的目的。
【位置】外膝眼(犊鼻穴)和外踝尖两者连线,取其中点,然后从该中点向外侧旁开两横指,即为丰隆穴。
【按揉方法】用拇指按揉丰隆穴,每日2次,每次3分钟。
3、期门穴+章门穴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脾主健运。当肝失疏泄时,气机的升降出入出现异常,脾的健运功能也会出现障碍,水湿、痰湿等就容易停留在体内,导致脂肪堆积,从而引起肥胖。因此,调和肝脾能让减肥事半功倍。
【位置】
①期门穴:位于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从乳头向下数两个肋间隙,即第6肋间隙)即为期门穴。,是肝经气血最充盈的地方,可以起到疏肝作用。
②章门穴:在腋中线上,手臂自然下垂时,肘尖指向的位置即为章门穴。是脾的精气比较充盛的地方,可以起到健脾作用。
【按揉方法】轻轻按压每个穴位,每天按揉200次。
4、关元穴:保健要穴
关元穴别名“丹田”,具有培补元气的功效,也是瘦肚子的重要穴位。
【位置】位于肚脐下3寸(约四横指)。
【按揉方法】用大拇指按压关元穴,每日2次,每次3分钟。
5、足三里:按揉足三里可以促进胃肠蠕动,调理脾胃、补中益气,增强消化功能,减少脂肪堆积,达到减肥目的。
【位置】犊鼻穴(膝盖前方的凹陷处)下3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按揉方法】用食指和中指按揉足三里,每日2次,每次5分钟。
6、气海穴:补气健脾,帮助燃烧脂肪。
【位置】肚脐下1.5寸。
【按揉方法】用手掌以打圈方式按摩气海穴,每日2次,每次5分钟。
四、操作小贴士
1、找准穴位:对着镜子或请教专业人士,确保按揉位置准确。
2、力度适中:轻轻按压或揉动,以有酸胀感为宜,不宜过度用力。
3、坚持按揉:每天花几分钟按揉,坚持就能看到效果。但是避免空腹或饭后立刻进行。
4、搭配饮食和运动:合理的饮食习惯和适量的运动,才是健康瘦身的根本。
5、特殊人群需谨慎:孕妇、月经期女性、高血压患者等特殊人群,最好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五、健康减肥的综合建议
为达到更好的效果,建议将穴位按揉与以下方法相结合。
1、饮食平衡: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食物,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和水果。
2、适量运动: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比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每周坚持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
3、规律作息:保持每天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避免熬夜。
4、缓解压力: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释放压力,避免情绪性进食。
让我们一起加油,遇见更好的自己!(文/姚玉红 作者就职于河南省中医院护理部)
(编辑/王伟琰 审核/李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