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患者王女士挺苦恼的,抱怨道:“大夫,我近期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感觉整天疲乏无力、脸色也不好看,就吃了一些阿胶膏,可是吃了之后不但症状没有改善,还出现了上火的症状:口腔溃疡、喉咙干疼,嘴巴也黏黏的,一点胃口都没有,我发觉我不适合吃补品,可能就属于大家说的‘虚不受补’的一类人”。其实,生活中像王女士这样“虚不受补”的现象挺多,明明自觉虚弱,却无法承受药物的滋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兹对此现象蕴含的中医哲理辨析如下:
1.补不对证
中医理论中的“虚”,是指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证候,包含气血、阴阳、脏腑、形神等多种类型。不辨阴阳气血、五脏所属,只是一味进补,不仅虚的症状没有改善,反而会引发其他不适。“一药一性,百病百方”,每一种药物都有适应证,通补百病的补品是不存在的。药物选择不当、配伍失慎、剂量过大或服药过度等均可导致“虚不受补”。故,中医素有“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之说。
2.脾胃虚弱
胃主受纳腐熟、脾主升清,脾胃的纳运功能是药物消化吸收以发挥作用的前提。如果脾胃功能失健,虚不运药,即使服用名贵的补品,依然不能发挥作用,反而加重脾胃负担,影响脏腑功能,导致机体气机升降失常、枢机不通,出入之路闭塞,进而产生湿、火、痰、瘀,导致食欲下降、口腔溃疡、咽喉肿痛、腹胀腹泻或便秘不通等症状。
3.虚实夹杂、只补不清
人体纯虚的病症较少,而虚实夹杂往往较多,常见成因:一是正气不足、复感外邪或情志内伤、气机郁闭,致使正虚邪恋、虚实夹杂;另一种是本有虚损,布化失常,产生痰饮、瘀血、食积等内生实邪,因虚致瘀、虚实错杂。如是纯虚的病症,固然应以补虚为主;虚实夹杂的病症,若盲目进补,无异于“抱薪救火、徒劳无功”,更甚至“火上浇油、灾害丛生”。
中药有“四气五味”,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服用,即辩证论治,否则“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以知“病所苦、病所主、病所生”,此谓辩证;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达到“定其血气、各守其乡”之目的,此为论治。
总而言之,中医药是不可割裂的有机整体,要坚守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统筹运用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深刻认识“驱邪扶正即为补”的精神实质,才能达到“精充气足神闲”的状态。(文/杜文霞 作者就职于河南省中医院妇产科)
(编辑/王伟琰 审核/李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