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生

世界防治糖尿病日专题 | 保持情绪稳定 享受幸福的“甜蜜”人生

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它不仅威胁我们的身体健康,还深刻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心理问题的存在会直接影响糖尿病的控制效果,甚至可能加剧病情,降低生活质量。

糖尿病患者可能面临哪些心理挑战呢?

由于糖尿病的长期性和治疗的复杂性,患者常常遭遇多种心理挑战,主要包括:

1. 失望与无助感:许多患者在得知需要终身治疗和控制饮食时,常常感到失望和无助,尤其是青少年患者,可能因此对生活失去信心,情绪低落。

2. 怀疑与否认:在疾病初期,一些患者难以接受现实,怀疑医生的诊断,否认患病,拒绝治疗,这可能导致病情恶化。

3. 焦虑与恐惧:糖尿病是一种难以治愈的慢性病,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部分患者因此产生焦虑和恐惧,担心病情恶化,甚至害怕死亡。

4. 急躁易怒:一些患者可能对周围事物和环境感到烦躁,容易发怒,认为别人对自己的照顾不够,这种心态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5. 悲伤与易泣:患有并发症的患者可能对前途失去信心,对治疗感到绝望,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心理问题如何影响血糖水平呢?

1. 血糖波动:长期的精神紧张和焦虑等不良情绪,可能导致交感神经兴奋,进而引起血糖升高。这种血糖水平的波动不仅增加控制难度,还可能加速并发症的发生。

2. 胰岛素分泌异常:心理因素还可能影响体内胰岛素的分泌。长期焦虑、紧张状态下的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可能减少,导致血糖异常升高。胰岛素作为调节血糖的关键激素,其分泌异常无疑会加剧病情。

3. 饮食控制困难:心理因素还可能导致糖尿病患者更难遵循健康饮食建议。情绪波动大、食欲改变等情况,可能让患者难以保持健康饮食习惯,影响血糖控制效果。

4. 体重变化:心理压力可能引发机体应激反应,释放炎症介质和激素等物质,导致体重增加。体重增加又会加重病情,形成恶性循环。

5.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长期心理应激状态还会影响自主神经系统正常工作,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睡眠障碍等症状出现。这些症状不仅增加身体负担,还可能影响机体对血糖的控制能力。

面对心理压力,如何有效缓解呢?

1. 培养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投身于自己热爱的活动中,如阅读、绘画、园艺或音乐等,可以有效转移对疾病的过度关注,减少焦虑情绪。这些活动不仅能丰富患者的精神世界,还能激发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促进心理健康。

2. 保持社交活动,避免孤独:积极参与社交活动,与朋友、家人共度时光,可以有效缓解孤独感和隔离感。社交互动中的欢笑和支持是缓解心理压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能为患者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

3. 学习放松技巧,管理压力:掌握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或渐进性肌肉松弛法,有助于患者在面对压力时保持冷静和镇定。这些技巧能够帮助患者有效管理压力,减少因紧张而导致的血糖波动。

4. 设定合理期望,避免过度压力:糖尿病患者应设定实际可行的生活和治疗目标,避免过高的期望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压力。理解并接受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管理和调整,有助于患者保持平和的心态。

5. 定期检查心理健康,及时干预:就像关注血糖水平一样,糖尿病患者也应定期检查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如果发现存在心理问题或情绪波动,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寻求专业的心理干预或治疗。通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或必要的药物治疗,可以有效缓解心理问题,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糖尿病患者在面对疾病时,不仅要关注血糖的控制,还要重视心理健康的维护。通过积极的心态、健康的生活方式、专业的医疗指导以及必要的心理干预,可以有效地帮助患者管理糖尿病,提高生活质量,享受幸福的“甜蜜”人生。(文/李方杰 作者就职于河南省中医院内分泌科)


(编辑/王伟琰 审核/李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