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在日常工作中,常有人拿着过敏原检测报告来咨询,为什么我两张报告中都有鸡蛋、牛奶、虾、蟹之类的检测?有什么区别么?
其实,一张报告是过敏原检测,另一张报告是食物不耐受检测。
今天,来认识一下过敏原检测和食物不耐受检测二者的区别吧!
一、吸入性——食物性过敏原检测
过敏性疾病是患者吸入或者摄食入含有致敏成分的物质(即过敏原),触发机体产生IgE抗体,使机体处于对该过敏原的致敏状态,出现如过敏性哮喘、荨麻疹、反复呼吸道感染、胃肠道功能障碍等症状。吸入性-食物性过敏原检测(简称吸入性过敏原检测)通过免疫印迹法检测体内的IgE抗体,过敏状态下IgE抗体浓度较正常状况下高,且病症越严重,IgE浓度越高。
下面来看两个吸入性-食物性过敏原检测报告的案例。

图1中腰果为食物性过敏原阳性,患者服用腰果后出现反复的声嘶、喉炎。

图2
图2中猫毛皮屑、狗毛皮屑为吸入性过敏原阳性,患者出现反复上呼吸道感染。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过敏性疾病。
检测结果阳性怎么办?
食物性过敏源阳性,要依据严重程度,对食物进行规避3-6个月后少量尝试;对于严重过敏的在生活中要严格忌食,以确保饮食安全;
对于吸入性过敏原阳性,要根据严重程度,避免或减少接触过敏物质,外出戴好口罩,做好个人防护。
多进食富含维生素C和微量元素的物质,增强身体素质,降低过敏反应发生的风险。
以下列表是与检测过敏原相交叉的过敏原,若检测结果阳性,相应的交叉过敏原也应该注意避免接触。

二、食物不耐受检测
没吃多少东西却感觉腹胀?
是否饱受腹痛、腹泻、口臭、胀气或者便秘的影响?
是否有体重快速变动、高血糖、肥胖等症状?
是否有睡眠障碍、慢性咳嗽、哮喘、鼻炎、皮肤痤疮等症状?
这可能是摄入的食物进入消化系统后,无法正常消化或代谢,导致机体出现一系列的不舒服症状,医学上将此称为“食物不耐受”。
什么是食物不耐受?
不同于食物过敏,食物不耐受是由IgG介导的变态反应,由于患者体内缺乏对食物消化或代谢的物质,免疫系统将进入人体的食物识别为有害物质,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的IgG抗体,抗体与食物颗粒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全身多组织炎症反应,出现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不适反应。其特点是发病具有延时性,可在数小时或数天后出现,且与特定食物摄入量有数量依赖性和积累性的特点。
食物不耐受检测主要检测血清中的特异性IgG抗体,用于体外辅助鉴别IgG介导的食物不良反应,根据食物特异性抗体IgG水平升高并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指导患者调整饮食中引起疾病的食物,采取忌食、轮替等方式调整饮食结构。

图3
图3为食物不耐受的检测案例。患者对牛奶中度不耐受,对鸡蛋和小麦轻度不耐受。
报告单中的结果含义

饮食方案建议
若不耐受食物种类较少,则全部忌食即可。
若不耐受食物较多,全部忌食可能涉及营养不足的问题,则可先将中度和重度不耐受的食物列为“忌食",轻度不耐受的食物列入“轮替”,每隔4-5天食用一次。
对多项食物不耐受,则建议改变烹饪习惯或环境条件。
如果对某种食物忌食,那么对含有这种食物成分的食品也需要忌食。比如对牛奶不耐受,除了牛奶,也避免摄入含有牛奶成分的食物。(文/李雪冰 作者就职于河南省中医院检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