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起居、情志、运动是中医养生的四大基石。 中医养生学认为,人的健康状态就是阴阳平衡状态,平衡则百病不生,失衡则杂病丛生。四大基石养生保健内容丰富、方法多样,最为核心的内容包括平和的心态、均衡的营养、合理的起居、适量的运动四个方面。
1.饮食有节
一是要饮食清淡。《黄帝内经》讲了一个道理:吃饭的量恰到好处补气,吃多了伤气;味道过厚伤气,味道清淡补气。老子在《道德经》里也讲道:过多吃美味的食物伤胃。现代饮食倡导“三少一多”即少脂、少盐、少糖、多素。
二是多样化饮食,合理搭配,五味调和。人体必须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即每天的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畜禽鱼蛋奶和豆类食物。不可过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若是经常的多食肥甘厚味,易生内热,甚至引起痈肿疮毒,《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膏粱之变,足生大疔。”
三是要规律进餐,饮食适度。《灵枢·五味篇》对不按时进餐所造成的影响说:“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饮食应当适量,反对暴饮暴食,反对饮食过量或不足。合理安排一日三餐,定时定量,不漏餐。
2.起居有常
“起居”指作息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起居有常”指生活作息要顺四时有节律。
《素问·生气通天论》:“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需,气门乃闭。”说明人体中阳气与自然界的阳气在一日之中是同步节律的。人与天地阴阳要保持协调统一的关系,白天阳气主事之时人要劳作,夜间阴气用事之时人要休息。如果违反了阴阳消长规律,就会给人体造成伤害。
除了要按一日之中的阴阳变化规律进行作息外,还要按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进行作息。正如《内经》中强调的春三月,阴消阳长,万物欣欣向荣,人的起居养生应顺应春令生发的特点,即“夜卧早起”以养生气,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
夏三月,气候炎热,阳气最盛,人的起居当“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以养长气,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
秋三月,阳消阴长,万物成熟,气候渐次转寒,人的起居以养收为主,故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
冬三月,草木凋零,万物闭藏,冬季起居要养藏气。故要“早卧晚起,必待阳光”,去寒就温,保养阳气,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
只有这样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起居作息,才能使机体阴阳气血与天地阴阳变化保持一致,从而保持机体的勃勃生机。
3. 不妄作劳
“作劳”即劳作,休息和劳动之意,“劳”包括劳力、劳心、房劳等方面。不妄作劳含义有三:一是劳力方面要有劳有逸,劳逸适度;二是劳心方面不要思虑过多、思考过度;其三是节制“房事”,不要妄泄肾精。“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节其精者,以耗散其真”是造成早衰的重要原因。
不仅过劳可以伤人致病,过逸也同样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过于安逸,身体就不活动,会导致经络气血瘀滞不畅,久而久之生命力随之逐渐减弱,如《素问·宣明五气》所说:“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坐久卧,懒于活动,筋骨肌肉自然会萎弱不振,所以“不妄作劳”并非什么都不做,古人也提倡“常欲小劳”,要使“形劳而不倦”,也就是说劳作要保持一定的限度,既不过劳,也不过逸,做到劳而不倦,即有劳有逸,劳逸结合,劳逸适度之意。
4.精神内守
“精神内守”是指调和情绪,保持心态的安闲清静,排除杂念,防止情绪的剧烈波动,干扰气机的正常运动,维护体内气化活动的良好环境。
《内经》非常重视人的情志活动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提出七情为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精神活动是由五脏所产生的,又能反作用于五脏,影响脏腑生理活动,所以情志调和一般是不会导致疾病,当七情太过,则会对身体产生损害。如《黄帝内经》所说的,过喜伤心,过悲伤肺,大怒伤肝,过恐伤肾,过思伤脾。又如《素问·举痛论》所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因此,注意对情志进行调节与疏导,及时排除怒、忧、悲、恐、惊、思等不良的情感刺激,保持心情舒畅,心理健康,是任何药物和补品所不能替代的。(文/王春霞 作者就职于河南省中医院生殖医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