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生

长寿服务,治未病的春天

首先一个问题:什么是长寿服务? 简单理解,就是一些公司通过某些科技手段管理用户的健康,帮助他们获得更高质量长寿人生的服务产业。催生这个产业发展的直接原因,就是人口老龄化。谁对长寿的需求最迫切呢? 当然是老年人群体。

联合国的数据显示25年里,65岁及以上的人口数量翻了一番,到2050年, 全球老年人口会从现在的7亿多变成15亿。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人口老龄化当然是个令人担忧的问题,但我们要是从市场角度看,它就是一个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

人体衰老之后就容易生病,尤其是慢性病。在美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 80%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病,68%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慢性病。这个比例高得吓人。病了就得治,这就会衍生出另一个问题,庞大的医疗支出。

还是美国,55岁以上的人口,只占总人口的30%,但是他们的医疗支出, 却达到了总支出的55%,占去了一多半。照这个趋势持续下去:老年人口持续增加,慢性病患者规模随之增加,医疗资源就会越来越紧张,医疗支出比例也会进一步扩大。

这些数据说明什么?

至少说明两个问题:第一,老龄化的发展,意味着市场上今后会需要更多针对老年人的健康服务;

第二,这种服务不能止步于以前那种程度的服务,像保健品、慢病管理、体检这些,而是水平更高的健康管理。最起码,得做到降低老人的慢性病发病率,早发现,早治疗,早改善,从而降低社会的医疗支出,最终老年人的寿命也会因为健康状况的改善,而得到延长。

要“治未病”,也就是从人体亚健康状态,捕捉疾病早期指标,及时进行有效干预。否则发现得越晚,治疗成本越高,对人的健康威胁就越大,那样离长寿就越来越远了。

这就是长寿服务这个市场,呼之欲出的原因。

本质上,相比于以前的健康管理,长寿服务是一种从病后管理到病前管理的服务形式的转变。

以前我们是隔一年体检一次,只有身体异常了,明显符合疾病指标了才就医,相当于是我们被疾病牵着走;而以后,长寿服务的提供方,会根据一个人的健康数据,建立个性化的持续监测系统,稍有异常,比如体温波动了,炎症水平增高了,马上就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把疾病扼杀在摇篮里。这样我们就因健康而长寿了。

其实长寿服务从市场分工上,大概可以分为4类,分别是预防、诊断、治疗和抗衰老,但服务诉求基本一致,就是为老年人的长寿提供服务。

长寿服务需要的平台化。也就是,同时囊括预防、诊断、治疗和抗衰老等多种服务的平台。应该是这样的:

首先是数据收集,利用可穿戴设备的进步,对人身体的各项生理指标,比如呼吸、心率、血压、血糖、体温、胃酸、炎症水平等等,从尽可能完善的数据维度,进行全天候的长期监测,形成一个个性化的健康数据的变化量。

同时,服务中心会有一个整合了多种疾病筛查工具的系统,来对使用者进行连续观察,一旦出现异常,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疾病早期指标来匹配,同时也会提供一个科学的反馈建议,甚至是一些新型的科技干预手段。

如果局部组织有问题,就规划治疗方案;如果整体机能衰老,就利用科技抗衰老。总之,一个平台化的长寿服务,提供的应该是一个通向长寿的统一接口。

长寿服务主力用户,可能是40-60岁之间的中年人,然后向着青年和老年两个人群发散。因为中国有孝文化,可能这部分人群会很愿意购买这类服务, 然后送给家里的老人。而且中国年轻人因为工作劳累,现在健康意识也越来越高,可能也会有很多人提前加入“长寿服务”队列。

其实:

1.长寿服务产业的兴起,意味着市场对老年人的健康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这是一种从病后管理到病前管理的服务形式的转变。

2.随着长寿服务发展,会有一类平台化的企业,把细分领域的服务整合起来,为新科技与长寿用户搭建桥梁。

中国的长寿服务市场,未来可能40-60岁之间的中年人才是主力,然后再向青年和老年群体扩散。(文/刘宇峰 作者就职于河南省中医院健康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