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身体不错的刘阿姨来门诊就诊,通过问询得知,刘阿姨今年68岁,每天都会外出散步、晒太阳,时不时炖骨头汤补补,还经常吃钙片。前些天下雪时动的较少,下楼买菜时不小心扭了腰,后出现持续性全身游走性疼痛。刚开始以为休息养养就好,但疼痛症状没有缓解,翻身活动、久坐久站都“不得劲”,关节和腰部为主。经过详细问诊和查体,排除了痛风等免疫类疾病,初步推测刘阿姨为骨质疏松症,并建议进行骨密度和腰椎磁共振检查,后续的检查结果也证实了初步诊断。刘阿姨对结果有些诧异:上了年纪后,我常吃钙片、晒太阳、炖骨头汤,怎么还会骨质疏松?以后该如何注意和正确补钙?针对一些老年人关注的这个疑问,进行详细梳理。
为啥会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是骨密度减低和骨组织脆弱为主要特点的慢性疾病,其特征为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在关节、椎体等部位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症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的女性和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的成因主要是:雌激素对骨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女性在更年期后,雌激素水平下降较多,骨质疏松的几率相应增加;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疏松的风险持续增加;这主要与骨骼新陈代谢减缓,钙质吸收能力下降等因素有关;骨质疏松症在家族中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某些基因的变异可能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钙、维生素D等营养素的缺乏可能导致骨质疏松。其他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的原因包括长期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某些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和药物因素(如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影响骨代谢,从而导致骨质疏松)。近年来,有研究发现脂肪酸(饱和、不饱和脂肪酸;长链、短链脂肪酸等)的代谢对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都有正相关作用。
骨质疏松的主要临床表现
骨质疏松往往“无声无息”,经常是有临床症状时才会注意发现,另外女性比男性多,而且随着年龄增加,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会正比上升。
1.疼痛。疼痛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以腰背痛、游走性疼痛多见,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弯腰、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时即可出现骨痛。
2.身长缩短、驼背。疼痛后经常出现此症状。脊椎椎体前部负重量大,尤其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负荷量更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形成驼背。老年人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每椎体缩短2毫米左右,身长平均缩短3~6厘米。
3.关节和椎体骨折。临床上常见雨雪天、洗浴间的地面湿滑,造成老年人不慎摔倒后股骨颈骨折、后蹲式的椎体压缩骨折,是退行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
4.呼吸功能下降。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患者往往可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
骨质疏松的对应治疗和预防
骨密度检测是目前骨质疏松的诊断金标准,常用的推荐检测部位是腰椎1-4和股骨颈。若确定为骨质疏松,应该及时就医,并按照医嘱采取多种治疗手段综合治疗,以达到最佳效果。同时需要长期坚持,不要一蹴而就。
常用的药物主要是降钙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活性维生素D等,相关药物作用机制不同,通过不同途径促进骨重建或抑制骨吸收。另外还可以通过康复治疗,主要是运动疗法、物理疗法和营养治疗等,通过适当增加身体负荷、改善惯性姿势,摄入钙、维生素D和蛋白质等方式来缓解症状。
中医药治疗方面,主要是通过对肾、脾胃的调节,《素问·痿论》最早提出“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另外随年龄增长,相应器官衰老、牙齿松动脱落,胃肠道平滑肌逐渐萎缩,脾胃虚弱的情况下,身体对钙的吸收和利用受到较大程度的限制。通过有效辨证后,益肾健脾类中药应用,如杜仲、淫羊藿、牛膝、骨碎补、肉苁蓉等补肾健骨和黄芪、白术、茯苓、砂仁等健脾和胃药物应用,另外可以通过火龙罐、督灸、葫芦灸等非药物疗法对症使用,使补钙或治疗事半功倍。
在预防方面需要多途径联合。一是注意饮食,摄入足够量的钙对维持骨密度至关重要,建议每天摄入800-1000毫克的钙,包括奶制品、豆制品、海产品等,此外维生素D也是维持骨骼健康的关键营养因素。文章最开始刘阿姨的“炖骨头汤补钙”是个误区,科学实验表明,从骨头里提取出来的钙还不到牛奶的百分之一,熬骨头汤补钙是不能起到补钙作用的,只能是安慰而已。另外骨骼里的骨髓是一大脂肪库,熬煮的骨头汤不但含钙微乎其微,而且含有大量的脂肪,特别是中老年骨折病人,活动量减少,经常喝这样的骨头汤会造成高脂血症,是十分有害的。同时骨头汤里的脂肪滴,与饮食中包括骨头汤中的钙,结合成大分子物质,不能穿透小肠粘膜的半透膜,不能被人体吸收,而是随粪便排出体外。二是增加日照,户外日光中的紫外线可以刺激皮肤合成维生素D,增强钙的吸收和利用。三是适当的运动,运动可以刺激骨骼的骨密度,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推荐步行、游泳、慢跑等。四是改善不良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及碳酸饮料,其咖啡因和磷酸盐会影响钙的吸收利用。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文/郭喜钦 作者就职于河南省中医院骨病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