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时节,户外活动时如何预防冻伤呢?一旦冻伤,要如何处理呢?
一、什么是冻伤
冻伤是指皮肤和底层组织受冻造成的损伤。冻伤的早期阶段(即冻疮)不会对皮肤造成永久性损伤。症状包括皮肤发冷和刺痛感,接着是麻木感和皮肤发炎或变色。随着冻伤的恶化,皮肤可能会变硬或变成蜡质。
皮肤和皮下组织冻结时就会发生冻伤。暴露于寒冷天气是导致冻伤的最常见原因。但冻伤也可能因与冰、冷冻金属或非常冷的液体直接接触而引起。
二、冻伤的表现
起初感觉皮肤冰冷刺痛,麻木感。遇温后会有不同程度的瘙痒,局部可能会有风团或丘疹,皮肤变色(呈红色、白色、蓝白色、灰黄色、紫色、棕色或灰白色,具体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正常肤色),皮肤发硬或外观若蜡质。严重者会有关节和肌肉僵硬导致的行动笨拙,严重情况下,伤部回暖后起水疱。
冻伤最常见于手指、脚趾、鼻子、耳朵、脸颊和下巴。由于皮肤麻木,在别人告诉您之前,您可能不会意识到自己有冻伤。受累区域的变化在棕色或黑色皮肤上可能很难察觉。
三、冻伤后的处理
谨记“三要三不要”:
(1)解除导致冻伤的因素,比如快速离开寒冷环境,或者避开接触冷的物品,要尽快进入温暖的环境。
(2)要用温水(38~42℃)浸泡患处。
(3)要用体温温暖冻伤部位,如用腋下温度暖冻伤的手指。
(4)不要用冻伤的脚走路,不然可能会增加损伤。
(5)不要用雪擦或揉冻伤部位,会加重冻伤情况,可能造成冻伤部位血栓。
(6)不要使用电热毯、烤灯、火炉、电暖器等取暖,很容易在冻伤的基础上遭遇烧伤和烫伤。
具体操作:
第一时间脱掉冰雪浸渍的衣物,回到温暖的室内,采取保暖措施。在保证周围环境温暖后,积极采取复温措施。温水快速复温是目前最有效的复温方法,复温水温应维持在38~42℃,浸泡冻伤部位,液面应高出冻伤部位2~3cm。由于复温过程中,水温可能很快下降,因此应使用温度计进行水温监测,保证水温在适合范围内。当冻伤皮肤组织发红或发紫,触之柔软,提示复温完成,这个过程往往需要30分钟完成。复温过程中,严禁揉搓、按摩冻伤部位。不易浸泡的冻伤部位,如鼻、面颊、耳廓等部位,可用42℃的湿毛巾局部热敷。
四、怎样预防冻伤
冻伤是可以预防的。以下是帮助您保持安全和温暖的小贴士。
在寒冷、潮湿或刮风的天气里限制待在户外的时间。注意天气预报和风寒读数,在非常寒冷、多风的天气,裸露的皮肤可能在几分钟内形成冻伤。
穿宽松暖和的衣服。各件衣服之间的空气起到了御寒的作用。穿防风防水的外衣,以对抗风、雪、雨天气。选择能吸走皮肤上水分的内衣。尽快更换湿衣服,特别是手套、帽子和袜子。
戴完全遮住耳朵的帽子。最好的御寒头饰采用厚重的羊毛或防风材料。
戴连指手套而非分指手套。连指手套可提供更好的保护。或者在较厚重的分指手套或连指手套内塞入由灯芯材料(如聚丙烯)制成的薄手套内胆。
穿合脚、吸水且保温的袜子和鞋。也可以试试暖手器和暖脚器。确保暖脚器不会使靴子变得太紧,以免限制血液流动。
注意冻伤体征。冻伤的早期体征包括肤色改变、刺痛和麻木感。如果您注意到冻伤的体征,请寻找并前往温暖的地方。
寒冷天气外出做好保护自己的计划。在寒冷天气里旅行或外出时间较长时,备齐应急物资和保暖衣物,以防被困。如果您将到偏远地区,告诉别人您的路线和预计返回日期。
勿饮酒。如果您计划在寒冷的天气外出,请勿饮酒。酒精饮料会让人体更快散热。饮食均衡,并保持适量饮水。即使在寒冷天气里出门前这样做也可以帮您保持温暖。
保持运动。运动可以让血液流动,保持温暖,但不要过度。
严重冻伤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治疗。
(文/吴盘红 作者就职于河南省中医院医疗美容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