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总管结石,顾名思义即位于胆总管内的结石,好发于胆总管下端,是胆结石的“三巨头”之一,我国近些年发病率在4-10%。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与年龄、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Oddi括约肌、胆道蛔虫、胆道感染、甲状腺功能减退、胃肠功能紊乱、胃动素及生长抑素等。那么灵魂拷问了,为什么说是胆道的“定时炸弹?”临床中该怎么诊断?确诊后如何解除风险?有没有什么预防方案?
一、“定时炸弹”由来
胆总管结石带给患者危害那是相当恐怖的,可不是吓唬大家,有些患者早期发现后没有相关临床症状,便对其置之不理。大错特错!那是胆总管结石在“酝酿大招”,一旦“时机成熟”即胆管结石梗阻胆管并继发感染时,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Charcot三联征:“腹痛、寒颤高热、黄疸”,会让其痛不欲生、终生难忘:
●腹痛:表现为剑突下或右上腹疼痛,多为绞痛,可向右肩背部放射,一般呈阵发性发作,或为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通常是结石嵌顿于胆总管下端或壶腹部,引起胆总管平滑肌及Oddi肌痉挛所致。
●黄疸:胆管梗阻后,患者可出现黄疸,表现为巩膜、皮肤黏膜变黄,常伴有小便颜色加深、大便颜色变浅,完全梗阻时大便呈陶土样,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瘙痒。
●寒颤高热:约2/3的患者在病程中可出现寒颤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
所以胆总管结石没你想的那么简单,看是不是很像“定时炸弹”一样,一旦引爆,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千万要高度重视,以免给您带来巨大困扰。
二、常用诊断方法:
彩超(肝胆脾胰):超声对胆囊结石的诊断价值较高,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检查费用相对较低,不过有时候有气体干扰,容易漏诊,如果高度怀疑,还应结合其它相关检查;
上腹部CT:可发现“阳性”结石,但对于微小结石或阴性结石,有时候不能显像。
磁共振胆胰管水成像(MRCP):可清楚显示胆胰管,诊断胆、胰管病变,是目前临床诊断胆管结石或狭窄常用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超声内镜检查(EUS):是内镜和超声相结合消化道检查技术,也是胆胰疾病的诊断利器,灵敏度和特异度很高,对微小胆石诊断优势尤其明显,属于临床常用检查方案。
肝功能:肝功能可见到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等异常。
血常规:如果梗阻出现胆管炎,血常规提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会显著升高;
胰腺功能:胆总管结石诱发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时胰腺淀粉酶、脂肪酶会异常升高,多大于正常高限3倍以上。
三、如何解除风险:
我国《ERCP诊疗指南(2018版)》推荐无论胆总管结石有无症状,都应取石治疗,胆总管结石治疗方法包括ERCP、腹腔镜手术、开腹手术以及经皮肝治疗。
西医治疗:主要是为了解除胆管梗阻,使得胆汁排泄通畅,目前临床最常用的取石方案是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是指将内镜经口插入十二指肠,经十二指肠乳头导入专用器械进入胆管或胰管内,在X线透视下注入造影剂、导入子内镜、超声探头观察、进行脱落细胞/组织收集等操作,完成对胆、胰管疾病的诊断,并在诊断的基础上实施相应治疗技术的总称。该项技术自20世纪60年代应用于临床,目前已经从一项单纯的影像检查技术成为一门微创介入诊疗手段,是多学科相互交融、技术性要求很强的学科,是所有内镜项目中操作难度最高的技术,我院在张勤生副院长带领下较早开展,给许多疑难胆胰疾病患者解除了痛苦。
中医药治疗:党中勤教授认为胆总管结石多因肝气不舒,长期郁结、湿热蕴结,从而使胆液不循常道,蒸熬凝结,而形成胆石。党教授曾治愈过无数的胆石病患者,治疗重在一个“通”字,六腑以通为用,多采用清热利湿,通腑泄浊,利胆排石,具体要结合病人情况,辨证施治,往往收效桴鼓。
四、如何预防胆总管结石形成?
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有规律的进食,三餐按时、荤素搭配、应用均衡,多吃瓜果蔬菜,千万不可长期不吃早餐!
劳逸结合很关键:适当运动,不要久坐,亦不能过度运动;
良好卫生习惯要保持:结石和蛔虫、血吸虫等寄生虫有密切关系,所以要求我们勤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肉、远离寄生虫高发区。
相信通过以上介绍,大家一定会对胆总管结石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养成良好习惯,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保持健康体魄。(文/李波 作者就职于河南省中医院肝胆脾胃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