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城市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大家早已失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规律,都在为生活而努力拼搏。无论是久坐电脑的办公族还是风刮日晒的户外工作者,辛苦工作了一天,回到家则是“一躺”来解决所有的疲惫,殊不知这种缺乏运动的生活方式,可能会随时引发生命危机——肺栓塞。
肺栓塞俗称“肺梗死”,是由于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所致,以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甚至部分患者表现为致命性的肺血栓栓塞症(PTE),即以心脏骤停、休克、晕厥、严重呼吸困难、难以纠正的低氧血症为表现的急性临床综合征。其发病率很高,每10万人就有100-200人发病,且具有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
肺栓塞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又该怎样预防呢?
肺栓塞的成因及高危人群:
《黄帝内经》云:“久卧伤气”。简单来说就是当人们久卧时,气血周流循环不畅,就会发生堵塞。中医认为,“肺主宣发肃降”,若肺气壅闭,宣降不利,常表现为咳嗽、喘息。“肺朝百脉”,助心运血,若肺气运行不畅,可引起血运不利,而引发胸闷、胸痛、咯血,这些都容易形成肺栓塞。
以下人群易患肺栓塞: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各种原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恶性肿瘤患者、心脏病患者、外伤及长期卧床等人群,其中最常见的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
肺栓塞的临床表现:
肺栓塞素有“千面狐狸”之称,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会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易被漏诊。典型“肺梗死三联征”者同时会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症状,但发生率约占肺栓塞患者的20%,通常情况下患者多以单一症状发病,有时还伴有晕厥、烦躁不安、发热等症状,甚者有时会出现濒死感及休克,意识丧失等表现。
由于肺栓塞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和体征,鉴别诊断难度大,容易误诊。所以有上述不适症状建议立即就医,以避免引起生命危险。
肺栓塞的预防:
根据其变幻莫测的临床表现,所以预防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我们应注意以下方面:
1.清淡饮食,慎起居、畅情志,戒烟少酒、适当运动、控制体重;
2.长途旅行时,不要久坐不动,应每30-40分钟起立行走,适当活动;如不便行走,也可进行四肢肌肉放松按摩,尤其是下肢的活动;
3.如果做过骨科手术或长期卧床,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下床活动,做些屈膝动作。不能下床患者在床上进行翻身曲腿等活动或进行气压治疗;
4.对于高危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穿着弹力袜,预防下肢血栓形成;
5.高危人群如出现腿部肿胀等问题,应及时就医;
中医防治:
1.食疗防血栓
清淡饮食,少吃肥甘厚腻食品。可选择益母草茶、川芎茶、红花茶等健康代茶饮。平时配合一些化血栓的食物,比如黑木耳、大蒜、洋葱、鱼类、海带、番茄、大豆、玉米、燕麦、菊花、生姜、核桃、香蕉、醋泡黑木耳、黑芝麻核桃粥等,有利于血管的清洁。
2.内服中药防治血栓
血栓属中医血瘀证范畴,高危人群可长期口服三七粉、太子参配比3:1(打粉适量冲服),山楂煮水,桃仁每日2-3枚嚼服等。
3.中医外治防血栓
艾灸:可温经散寒,促进人体气血的运行,行气通络,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扶阳固脱、升阳举陷,常用于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引起的各种病症,可改善循环,预防血栓形成。
中药熏洗治疗:可以选用一些温通经络的中草药比如:艾草、丝瓜络、皂角刺、陈皮、夜交藤、络石藤等活血通络之品煮水中药熏洗,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解毒化瘀、扶正祛邪的功效。可借助药液的温度加速药物吸收,有利于侧支循环建立,缓解血管痉挛,改善肢体缺血状态,加快静脉血液回流,消除肿胀。但应注意的是,如已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则不宜进行中药熏洗治疗,因其有可能会引起栓子脱落,诱发肺栓塞。
4.在平时生活中,坚持传统健身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等,可直接有效地疏通经络、调理气机、调和气血、强身健体,且不需要借助和使用任何器具和药物,只需要一定的指导,大家自行坚持练习即可。
中药内服外治及运动相结合,可整体调节机体功能,改善血瘀状态,预防肺栓塞的发生。(文/梁彦昌 作者就职于河南省中医院肺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