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发生这样那样的疾病,不少疾病本质上都是感染性疾病,也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像近期的支原体感染、流感等就是典型的感染性疾病,其他的还有腹泻、伤口愈合不良、慢性胃炎、眼睛红肿等常见的疾病,都有感染的因素。了解常见的感染原因,知道病原体是从哪儿来,采取一定措施,有助于我们预防疾病的发生。
眼睛——脆弱易感染的部位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眼部会发生哪些感染。当我们的眼睛出现痒、疼痛甚至红肿的时候,也就是出现炎症反应的表现时,往往是感染了一些细菌,常见的有衣原体、葡萄球菌等,病原体在局部繁殖,刺激眼睛粘膜及皮下组织发生炎性渗出、肿胀,伴随着感官上的不适,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及时就医。如果排除过敏,医生会针对常见的病原体建议使用一些抗感染的滴眼液,一般会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那么这些病原体是哪里来的呢?人体又是怎么感染上的呢?
其实,眼睛是人体非常敏感且脆弱的组织,易受到外界病原体的污染,比如风沙携带病原菌进入眼睛、用不卫生的手揉眼睛等不良的习惯,还有使用不洁毛巾等,都有可能使我们眼结膜或者眼睑受到污染,在我们机体疲劳、抵抗力不足的情况下,这些病菌就会乘虚而入,导致结膜炎、角膜炎等疾病的发生。当然,个人卫生习惯不好或者长时间用眼,皮脂腺不能及时排出代谢产物,病原菌局部繁殖,也是眼睑发生感染的常见原因。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避免眼部不适及感染。
1. 严格注意个人用眼卫生,勤洗手、勤洗脸,保持毛巾、衣物清洁。
2. 不用不卫生的手或衣袖拭眼,一眼患病时应防止另眼感染。
3.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和充足的睡眠,加强身体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
4. 专职人员如口腔医师、医疗器械洗消人员或者从事可能发生污物喷溅的职业人员,应佩戴护目镜或面屏。
5. 避免熬夜或长时间过度用眼导致干涩,减少眼部受感染几率。
眼部感染一般都是外源性的,只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劳逸结合,就能避免眼部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最高的感染
呼吸道感染作为发病率最高的一类感染性疾病,对我们日常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
呼吸道感染更多的是上呼吸道感染,比如近期流行的支原体、流感、感冒,还有常见的鼻炎、咽炎、喉炎等。当然,如果上呼吸道感染不能及时治愈,也会引起下呼吸道的感染,比如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一般有两类,一类是内源性的,一类是外源性的。公众所认知到的更多的是外源性的感染,比如流感病原体、新冠病毒、支原体等经空气或者飞沫传播导致的交叉感染;但实际上,内源性感染也占了很大一部分,尤其是在下呼吸道感染中,一些甚至还有其特殊的意义。
比如溺水呛咳导致的肺部感染就是一种内源性感染的情况。正常人体的下呼吸道是相对无菌的,虽然人体吸入的空气并非无菌,但是呼吸道有着一套生物防御机制,通过呼吸道纤毛的过滤拦截及排出,结合分泌干扰素、溶菌霉等物质,使进入肺泡的气体清洁无菌,如果有大的颗粒物进入下呼吸道,人体还会发生呛咳反射尽量排出,在不能完全排出的情况下,一些口腔、鼻腔等上呼吸道的病原体便会进入支气管甚至肺部,造成局部菌群紊乱的风险。常见的有链球菌、念珠菌、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
如果是婴儿呛奶,发生肺部感染风险会更高,因为奶粉中的含有的脑白质等营养物质会刺激支气管肺部产生较强的免疫炎症反应,另外,昏迷或者长期卧床导致的呛咳反射减弱甚至消失,也是下呼吸道发生感染内源性病原体的重要原因。最后,也是最需要引起公众重视的,就是不规范使用抗菌药物引起的感染风险。抗菌药物治疗的本质上医生针对现阶段感染的致病菌选取最优的方案,即使在选用抗菌药物得当的情况下,对非致病的正常菌群也会有一定的误伤。如果不规范抗菌药物,甚至公众自身凭经验购买抗菌药物服用,往往不仅不能起到好的治疗效果,反而会造成局部菌群的紊乱,甚至诱导多重耐药菌的产生,增加抗感染治疗的难度。
因此,为了降低呼吸道感染的风险,建议公众做到以下几点:
1. 主动预防,通过接种流感疫苗、流脑疫苗、麻腮风疫苗等疫苗预防常见的呼吸道疾病。
2. 勤洗手,必要时进行手部消毒,尤其是触摸公共场所的高频物表以后。
3. 做好个人防护,保持社交距离,佩戴外科口罩,不去人多密集的场所。
4. 注意个人卫生,打喷嚏遮掩口鼻,不随地吐痰,减少共用餐具,提倡公筷。
5. 居家及办公场所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创造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
6. 提升自身抵抗力:①少吃辛辣刺激食物,秋冬季应多吃百合、银耳、白萝卜、藕、梨等色白、有润肺防燥功效的食物。②在起居上,早睡早起,适量运动,但不要过度出汗,以免耗气。③秋冬气温逐渐下降,老人和儿童尤其要注意保暖防寒。
呼吸道是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的换气场所,通过其机械黏附、清洁及分泌物杀菌作用使其整体处于一个菌群平衡的状态,但作为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呼吸道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做到以上感染防控的要求,可大大降低我们呼吸道发生感染的风险。
胃肠道感染——与饮食、免疫、情绪等因素有关
初冬之际,气温逐渐变冷,细菌病毒最易繁衍,肠道病毒也开始作乱。胃肠道感染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是导致人类疾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胃肠道感染是指由细胞、真菌、寄生虫、病毒感染或菌群失调引起的一类胃肠道疾病。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由病原微生物直接引起的感染;二是机体抵抗力下降所致的机会性感染。如果生活中工作、精神压力大,过度的情绪刺激会导致神经功能失调,影响胃肠道的蠕动,从而影响胃肠道内消化液的分泌,引发急性胃肠炎。
全世界范围内胃肠道感染都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特别是在老年人和5岁以下儿童中。在发展中国家,腹泻是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原因,每年约有200万例死亡病例。我国胃肠道感染包括肠道传染病(细菌性痢疾、霍乱、伤寒、副伤寒等)、细菌性食物中毒、细菌和病毒性肠胃炎,以及阿米巴原虫引起的阿米巴痢疾等。常见的病原体有:大肠埃希菌、肉毒梭菌、幽门螺杆菌、沙门氏菌、痢疾志贺杆菌、霍乱弧菌等。
大多数肠道传染病发病时会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有些伴发热、头痛、肢体疼痛和全身中毒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粪口传播、虫媒传播、接触传播、水源传播以及空气传播;如霍乱、伤寒、痢疾等可以通过水源进行传播;接触了感染性的病毒,不及时洗手又进食,就容易通过食物把致病菌带入到体内造成粪口传播;通过握手、孩子间游戏、接触衣物等造成病原体直接接触传播;进食了被污染的食物,也可导致肠道传染病发生。为了预防胃肠道感染,我们应该:
1. 不喝生冷水,吃饭细嚼慢咽,勿贪多。
2. 饭前便后用流动水洗手,养成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3. 不喝冷饮,不生吃或者是生食水产品和海产品,不吃野味、不吃街边、路边的三无产品。生食和熟食的刀具分开使用,合理的调整饮食,适当的多吃一些醋和大蒜这样对于预防胃肠道传染病是非常有益的。
4. 保持精神愉快,避免过度紧张和疲劳。
脚部感染——缠绵难愈的感染
常见的脚气就是一种脚部的真菌感染。脚气常会伴有瘙痒和水泡的症状,还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同用洗脚盆、拖鞋、擦脚布等则会传染。脚气极其容易反复出现,根据研究表明,我国南方较为潮湿,脚气的发病率高达50%~60%,复发率更是高达50%~80%。脚气病虽然不是大病,但病程很长,痊愈总是很困难。还有些真菌感染会导致体藓、灰指甲等。
另外一种就是众所周知的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由于高血糖导致的神经病变,使下肢保护功能减退;另一方面,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使动脉灌注不足致循环障碍;轻者表现为皮肤溃疡,重者发生足坏疽或严重的关节畸形,致截肢甚至危及生命。
下雨天接触污水后,脚部皮肤表面酸碱失衡,菌群失调,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各种微生物及过敏物质就更容易侵犯皮肤了。如果加上近期精神紧张、劳累、内分泌失调等,使人更容易患上湿疹,表现为皮肤丘疹、红斑、水疱,伴明显瘙痒,严重会出现糜烂、脓疱。
破伤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重症破伤风若不经治疗,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病死率几乎100%。如果走路时脚不小心被划伤,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就有可能趁机进入我们的人体,在缺氧环境下繁殖并分泌毒素,进而导致发病。患者一般会出现全身骨骼肌持续收缩和阵发抽搐。为了避免破伤风发病,我们在尽快用清水冲洗伤口后要及时注射破伤风解毒剂——“破伤风针”,给机体一个临时性保护。
为了避免脚部感染,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到:
1. 管好自己的私人物品,注意不要混淆自己与别人的鞋子或其他东西。
2. 做好个人卫生,勤洗手洗脚,洗后注意擦干。
3. 按照医嘱规律、定时、定量的取用药,避免复发。
4. 多吃维生素丰富的水果和蔬菜,作息规律,健康生活。
生活中的感染无处不在,但只要我们正确了解感染的来源及传播途径,注意生活细节,就能够有效地预防感染的发生,远离疾病!(文/温世宝 作者就职于河南省中医院感染管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