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是我国人民防治疾病的重要武器,一纸经方传承千载,一缕药香穿越古今。中医药凝聚着古人的智慧,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华文明的瑰宝。如何合理使用中药,才能更好发挥其药效呢?
01 辨证论治
中药的服用需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传统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分,需辨清疾病的性质、原因、部位、邪正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和方法。因此不能只按西医病名,而忽略中医辨证来使用中药。例如,感冒有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之分,两者都有发热、咳嗽等症状,但风寒感冒需辛温解表,风热感冒需辛凉解表。如果将辛温解表药用于风热感冒,则会导致热邪不解,咽喉肿痛加重,严重者可致口干、鼻燥和鼻孔出血等不良反应。不同的病因施治方法不同,如果盲目选用,不但症状难以控制,反而还会加重。
02 合适的用法用量
中药的用法和用量对于疾病的治疗和病情恢复非常重要。中药需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使用,一般中药及其制剂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药品说明书等规定的用法用量使用。用法不合理,不仅对于疾病无效,而且还会使中药无法有效地发挥作用,甚至增加毒副作用。例如,人参、鹿茸、阿胶等补益类中药,服用过量也可致兴奋、头昏、血压升高、鼻出血、便秘等不良反应。
03 中病即止
中医药讲究“中病即止”,其最早见于《伤寒杂病论》“凡用吐汤,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凡服汤发汗,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凡服下药,用汤胜丸,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是指用汗、吐、下比较重的方法治疗疾病,有效即停,不要损伤到正气,简单理解就是病好了就应停止用药,以免出现过度矫正,造成新的疾病。例如,有畏寒怕冷,四肢不温等阳虚症状时,常使用热性药物加以纠正阴盛阳衰状态,从而达到阴阳平衡。症状改善后,若继续服用热性药物,会造成阳盛甚至阳亢现象。
04 联合用药要谨慎
合理的联合用药可起到药效互补、增效减毒的效果。但自行服用多种药物时,要详细查看药品说明书“成份”一栏注意:一是含有相同成分的中药或中成药避免重复用药;二是防止出现配伍禁忌,即所谓的“十八反”和“十九畏”;三是注意药物之间可能发生的相互作用,避免与产生拮抗作用的中成药或西药联用。例如,很多中成药中都含有甘草,此时就不要与甘遂、京大戟、海藻、芫花同用,否则会产生毒副作用。
05 合理选择给药途径
应根据年龄、病情选用合适的剂型及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不采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
06 煎煮方式的规范化
正如李时珍所说:“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煎煮方法的选择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中药治疗疾病的好坏。中药的煎煮时间、温度对于中药毒性大小的影响也至关重要。尤其是先煎、分煎、包煎、后下、同煎、空煮、浸渍、烊化等需要特殊煎法的中药。例如,乌头、附子等有毒之品要先煎0.5-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其毒烈性可经先煎、久煎而降低。
药品都存在两重性,它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偏性和毒副作用。我们应遵循中医的用药特点,安全、合理、有效的使用中药,发挥其应有治疗的作用,让中医药福泽众生。(文/马鸣 作者就职于河南省中医院药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