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而愉快的国庆中秋小长假结束了,大家都已经回归日常的学习和工作生活。您是否有心神不定、焦躁不安的症状?您是否觉得恶心头晕、腹胀厌食呢?这可能就是所谓的假期节后综合征。
节后综合征是人们在假期之后出现的各种生理或心理的表现。由于假期人们放松对自己的约束,熬夜、玩手机、暴饮暴食、饮酒过量等非理性的舒适状态,导致在节后出现疲乏倦怠、精神不振、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出现不明原因的恶心、眩晕、腹胀、厌食、情绪焦虑、失眠等症状。
中医认为,节后综合征属于中医“虚劳病”的范畴,是人体气、血、精、神耗夺的具体表现,而走亲访友、出门旅游,往往为体力过劳,精神过劳,肝气郁结,耗气伤精,损伤肝肾,阴阳失衡。那么如何能够缓解“节后综合征”,让我们满血复活、回归工作呢?
合理膳食 补充水分
节日期间团圆聚会难免大快朵颐、饮食过量。但是,嘴巴过足了瘾,肠胃就遭了殃。进食过多肥甘厚味,容易造成肠胃负担,使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节后积食、腹胀、便秘。加之生活环境、气候、饮水等地域差异,一些人还会出现水土不服现象。因此,节后要给胃肠“减负”,合理膳食,饮食有节,每餐不宜过饱,宜素少荤,多吃菌类、粗粮和绿叶蔬菜,多喝汤粥,加快胃肠道的新陈代谢;多吃具有消食理气作用的食物,如萝卜、金橘等,避免生冷、辛辣、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还可适当吃一些如山楂、茯苓等具有健脾消食作用的食物或药物,也可以按揉足三里穴、按摩腹部,对恢复肠胃功能也有一定的疗效。
旅途中长途跋涉,体力消耗大出汗多,很多人因为长时间交通、上厕所少,而水分摄入少,加上憋尿,于是小便黄、量少、口干咽燥。中医认为,“汗为阴津所化”,运动量大造成排汗多,易伤津耗气。所以节后要注意增加水分的摄入,少量而多次地喝温热水,这样才能真正地做到补阴液而不增加肾的负担。可饮用西洋参枸杞茶等,来益气养阴,滋补肝肾,调节免疫力,抗疲劳。
充足睡眠 宁心安神
过度疲惫易引起的“睡眠紊乱”,也能影响胃肠消化吸收功能,补充睡眠对于肠胃也是一剂最好的“补药”。中医认为,睡好“子午觉”可缓解舟车劳顿,养心安神,子时(晚上11点到凌晨1点之间)是“胆经循行时间”,肝之余气,泄于明胆,聚而成精。人在子时前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晨醒后头脑清晰、气色红润。午时(上午11点到下午1点之间)是“心经循行时间”,午时一小憩,安神养精气,心主神明,心气推动血液运行,滋养神气,使下午至晚上精力充沛。同时,合理安排起居,让自己的生活有规律,也是十分重要的,可饮用酸枣仁茶、绿豆百合莲子粥等以宁心、安神、助眠。
养肝明目 修养身心
节日期间熬夜娱乐,长期刷手机、打游戏、看电视,“久视伤血”,肝藏血,开窍于目,血不归肝,导致肝血亏虚,目失所养,眼部疲劳、眼睛干涩、视力模糊等。可适当按摩眼睛周围四白、承泣、攒竹、鱼腰、丝竹等穴位,还可适当用菊花、决明子、枸杞子等清肝益肾明目的中药泡茶饮,也可将桑叶、菊花、蝉蜕等中药煎煮后倒入杯中熏蒸眼睛后中药热敷,可清肝明目,舒筋活络,有效缓解眼疲劳。
适当运动 缓解疲劳
节日期间若长时间追剧、打游戏,久坐久卧可造成气滞血瘀、经络受阻。“经脉者,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节后易出现全身倦怠乏力、腰背酸痛等症状。另外长途旅行大量运动,突然停止运动也可造成血液瘀滞,导致静脉血栓,所以运动后要逐步放松、恢复常态。可适当进行散步、慢跑、八段锦、太极拳等运动,增强正气;也可按揉肩井穴、委中穴、丰隆穴等缓解肌肉酸痛;或每晚睡前用中药泡脚、熏蒸等治疗,以疏通经络、调整脏腑、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另外,睡觉时可将小腿和脚稍垫高,以促进静脉回流,防下肢水肿。
调节情绪 心情舒畅
节日期间远离工作,精神也会随之放松,节后突然回到工作岗位,自然会有一定的压力,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心神不宁,焦虑烦躁等情绪。所以上班后要及时调节心态,保持心情舒畅,不急不躁。每天工作一段时间后,通过闭目养神、聆听轻音乐、读书阅报等方式调整身心,转移注意力,让自己情绪放松,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缓解紧张。可按揉耳垂部的身心穴、快活穴调节情绪。
中医治疗 加速康复
节后综合征一般通过自我调节均可缓解,如果以上方法仍不能缓解或者改善相关症状,就要及时到医院就诊,通过辨证使用中药汤剂内服、配合中医特色外治疗法,让“节后综合征”不见踪影。中医外治疗法,如艾灸、火龙罐综合灸、耳穴压豆、拔火罐、或者刮痧、推拿等,对摆脱节后综合征有非常好的效果。如火龙罐综合灸集推拿、艾灸、点穴、中药熨烫于一体,可以温经通络、活血化瘀,缓解疲劳;平衡火罐可以祛寒除湿、疏通经络、调节阴阳平衡,增强免疫力;刮痧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祛邪外出,缓解头痛、安神助眠;耳部刮痧、放血、压豆等,可以通经活络、调节气血、安神助眠,调理内分泌和胃肠功能。(文/韩炎艳 作者就职于河南省中医院普外科二区)